智慧碰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专家齐聚,共话育人提质新实践

来源:群众新闻 2025-11-13 15:18

11月10日至11日,在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的知行学堂里,一场关于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深度对话正在进行,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凝神倾听,不时低头记录。

d3755a2856713493c054dbc8fededc10.png

这是2025年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分会现场。

b36567a7c3337afc9489ffe7054404e0.png

56cc3fc00b73a3e06649e2dbbf5ee6c8.png

在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的会场内,铿锵的腰鼓展现三秦少年的昂扬朝气,优雅的舞姿演绎诗词中的“淡妆浓抹”,极具地域与人文特色的学生展演,不仅营造出艺术与学术相得益彰的氛围,更成为“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的生动见证。

1e08e2e7efcef33f50fdfdf7203c4832.png

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名校+”总校长高杨杰在活动中致辞并以《五育融合视域下“知行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为题作成果汇报。“教学成果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和转化。”高杨杰校长认为,成果交流不仅要展示先进经验,更要形成持续的合作机制,让优质成果在更多学校落地生根。

此次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既有专家对成果申报的“精准把脉”,也有一线校长、教师对育人实践的“案例还原”。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展示、点评互动、成果对接等环节,构建了教学成果培育、提炼、申报、推广的完整服务体系,助力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必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以‘三桶水’实践为例,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学会负责,把环保意识从认知转化为行动。”西安经开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海兰在分享中娓娓道来。她所说的“三桶水”,是将抽象的生态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体验的学习活动。

2823aacd1722262d84985f32396269c0.png

与此同时,西安国际港务区铁一中陆港小学校长岳亚平带来的《德育为先·素养为重·全面发展》成果,则从更宏观的课程体系层面探索育人路径。该校构建的“德育浸润+学科渗透+活动拓展”全学科结构化课程体系,实现了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耦合。

在这场汇聚了全国教育专家的会议上,一个个来自教学一线的实践成果,展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多样探索。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校长史建安分享了《解码南北分界 培养跨界之人》的成果。该成果立足淮安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地理特色,开发了系列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维度思维能力。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地域差异,更要培养他们超越地域局限的跨界思维。”史建安告诉记者,这一探索使地域文化从教学资源转化为育人载体。

鹤壁市淇滨小学,则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校长冯国威介绍,该校通过《让创造力在乡土资源浸润中生长》的科学微电影课程,22年来坚持将乡土资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在记录家乡变化中培养科学素养和乡土情怀。

“教育创新不需要追逐潮流,而是要基于学校实际和育人规律进行持续探索。”冯国威认为,长期坚持是教学成果培育的关键。

fc8facca21f55f50628420a4d7f124d9.png

江苏省教科院教授沈世红在《申报书撰写:重点与策略》专题讲座中,系统解析了成果培育的技术规范。

“教学成果必须源于真实的教育问题,具有明确的创新点和可验证的实践效果。”沈世红说。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李松林则从成果打磨的角度提出了五个着力点:凝练优质成果题目、梳理成果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分认识与操作成果、打磨成果创新点及优化成果摘要。

“许多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成果凝练的能力。”李松林指出,打通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成果的“最后一公里”,是提升成果质量的关键。

教学成果的培育不仅依赖于学校层面的创新,也需要区域层面的系统推进。

30a6b3eabde9f9d64b4486e653cefd4d.png

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青少年科技辅导站站长刘丹分享了《培育生态文明担当者:绿色科创育人新格局的区域实践》。该区通过“行政推动-学校实施-家校协同”的三级联动机制,构建了区域绿色科创育人体系。

“单一学校的努力往往力量有限,区域统筹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目标的协同落地。”刘丹介绍,这一模式已在武昌区多所学校推广应用。

类似的区域协作思路也体现在重庆巴川中学的探索中。该校教科处主任唐涛带来的《初中“五维自主”育人方式探索与实践》,以“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为核心,构建了螺旋上升的自主育人体系。

“自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过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唐涛说。

为期两天的会议,不仅展示了各类教学成果,更搭建了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平台。与会者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享、互动研讨等环节,深入探讨了成果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从西安的“三桶水”到重庆的“五维自主”,从武汉的区域推进到鹤壁的22年坚守,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教育实践,正通过成果展示与培育平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