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策略与路径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 2023-12-18 14:2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也明确提出,要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制造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环节,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陕西省先后出台了《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陕西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实施方案》等政策,明确指出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好服务。
截至2023年1月,陕西省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6%,全省企业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35.9%,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但与浙江、北京等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陕西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政协委员提出“政府支持和资源配置不足、模式创新和标杆打造力度不够、专业化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宣传引导和示范引领近乎缺失等”是我省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对此,为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转型资源配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数字贷金融产品,提高企业转型降息补贴力度,加大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对企业软硬件购置、生产线升级、智能化设备采购、智能化管理应用等数字化转型给予资金支持,整合优化财税、资金、土地、人才和其他要素配置,提供良好的数字化转型环境,从政企合作、激励措施、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引领制造业转型主体企业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
其次,政府应优化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利用产业集群增强中小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能力,完善数字化外部基础配套设施,营造数字化良好氛围,鼓励龙头企业等优秀企业分享数字化转型方案,激发企业转型的内生动力。
最后,企业应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助力制造业绿色材料及工艺技术的迭代更新,以绿色智慧产品、绿色智慧工厂、绿色智慧工业园区、绿色智慧供应链为重点,探索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之路。
二、聚力打造转型标杆,引领行业快速升级。
为加快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首先,政府要建立引导机制,有效提高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通过开展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攻关试点和示范,培育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数字化管理的示范性标杆企业,打造一批综合性强、带动面广的示范场景,并通过在行业内示范推广,提升制造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其次,政府应积极探索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机制和典型模式,培育一批优秀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供应商,开发集成一批易复制、易推广的小型化、轻量化、快速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以满足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
最后,政府应建立有效机制解决因资金限制而导致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低的问题,建议设置专项扶助资金用于与企业数字化改造相关的软件、云服务支出,以及网关、路由器等必要的数据采集设备支出和咨询诊断等服务支持。
三、构筑数字生态体系,加强数字设施底座。
数字基础设施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支柱石,应该继续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使新型数据要素和传统制造业更好地融合。首先,企业应深入开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拓展“5G+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丰富数字传输渠道,提升数字网络能力,启动一批以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覆盖、高效率、安全稳定运行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
其次,企业应基于平台提供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服务,构筑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聚集行业资源,打通消费与生产、产品与服务的业务通道,培育壮大共享制造等新业态,以共融共创的产业链生态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最后,企业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建设网络平台安全、标识、数据、体系等基础底座,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确保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数据保密和隐私安全,防止数据泄漏和攻击事件的发生。
四、健全人才引培政策,夯实数字人才基础。
首先,企业需要和数字技术研发机构、国内外高校合作,就此形成战略合作机制,协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大学教育改革,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数字人才。
其次,政府应助力构建陕西省制造业数字技能学习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制造业劳动者提升数字技能,支持实施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制造企业和平台企业,以及培训机构、行业组织等开发、开放数字技术学习资源。加强制造业数字人才政策宣传和社会舆论引导,营造引才聚才的良好氛围,加快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陕西建设注入新动能。
最后,企业应注重人才“二次培养”,建立和完善员工数字技能在职培训制度,引导制造企业对生产管理人员、一线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让技术人员在劳动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知识和技能,实现其价值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张树娟 张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