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威胁大众健康的“第四高”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4-24 08:14
四月十八日,在陕西省人民医院举办的“世界痛风日”义诊活动上,医生在为患者诊疗。
“尿酸高要不要吃药”“痛风发作如何快速止痛”“饮食控制有哪些误区”……4月18日,在陕西省人民医院举办的“世界痛风日”(世界高尿酸血症日)义诊活动现场,专家耐心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针对痛风患者常伴发的代谢综合征、关节损伤、肾脏损害等提供了“一对一”综合诊疗。
4月20日是“世界痛风日”,今年的主题是“走出误区,回归科学”。我省多家医院举行了义诊、科普讲座及技术培训活动。记者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知识科普。
走出误区 回归科学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多并呈年轻化趋势。高尿酸已成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外威胁大众健康的‘第四高’。”陕西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负责人说。
据介绍,无论男女,正常饮食情况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值大于420μmol/L,即可确诊为高尿酸血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已突破1.8亿,其中30%会发展为痛风。值得警惕的是,高尿酸血症与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
在陕西省人民医院举办的义诊活动现场,该院风湿免疫科联合内分泌科、营养科等科室的专家,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我平时饮食不规律,经常吃烧烤、喝啤酒,还喜欢喝果糖饮料,最近一次体检发现血尿酸值高达580μmol/L,远超正常范围。”32岁的宋先生表示,自己最近痛风发作,腿部肿胀,行动不便,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义诊专家为宋先生调整了用药和饮食计划,还讲解了痛风成因和治疗方向。包括宋先生在内,义诊活动共为300余名群众免费测血尿酸、血糖、血压,并提供了“一站式”健康服务。
针对痛风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陕西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负责人就痛风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讲解。“大家对痛风的认知有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痛风是吃出来的,控制饮食就可以控制病情’。”该负责人说,“饮食不当常被描述为诱发痛风的最主要原因。实际上,食物中产生的尿酸只占总体尿酸的20%,‘运动+饮食控制’大约降低基线血尿酸的10%至18%。因此,仅通过控制饮食降尿酸的效果有限,尿酸不达标应尽早开始相应治疗。第二个误区是‘痛风后立即吃药,把尿酸降下去’。事实上,降尿酸药物会引起尿酸波动,导致急性疼痛缓解得慢,所以痛风急性发作期不建议立即吃药治疗,除非痛风发作前一直在规律服用降尿酸药。正确的做法是在疼痛缓解1周至2周后开始服用降尿酸药物,将尿酸值控制在360μmo/L以下,预防痛风复发。第三个误区是‘用药后诱发痛风,使病情加重’。服药后尿酸下降过程中,药物使沉积在关节处的尿酸结晶迅速溶解,可导致炎症反应加重,疼痛感更明显。此时,痛风发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好事。使用降尿酸药物时,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这样可减少痛风急性发作。小剂量抗炎止痛药也可预防降尿酸初期痛风发作。”
打破肥胖与痛风的“纠缠”
“肥胖与痛风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痛风患者超50%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且肥胖人群患痛风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2.24倍。”4月20日,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一科主任沈璐说。
沈璐介绍,肥胖与痛风的关联,主要是肥胖人群尿酸合成增加、排泄减少等导致的。“举例来说,肥胖人群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加剧尿酸代谢紊乱。像高血压导致肾动脉硬化,影响尿酸排泄。”沈璐说。
关于肥胖人群患痛风的风险与临床特点,沈璐介绍,一是发病年龄更早,平均提前3.1年;二是病情更重,急性发作频率更高,且药物疗效可能降低;三是隐性肥胖者即使体重正常,若内脏脂肪过多,患痛风的风险仍会增加。
如何打破肥胖与痛风的“纠缠”,沈璐介绍,首先要科学减重。“建议每周减重0.5公斤至1公斤,避免过快减重,否则可能因酮体生成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沈璐说,“饮食方面,要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汤)、高脂饮食,增加低脂乳制品、蔬菜和水果摄入,每日饮水量需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出。”
要合理运动,选择慢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至4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逐步提高代谢功能。要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减少代谢负担。
“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仍无法控制尿酸水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并配合体重管理。”沈璐说,“对于肥胖人群,减重是预防和控制痛风的核心措施。同时,需定期监测血尿酸、血脂、血糖等指标,综合管理代谢异常,以实现长期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