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不可忽视的疼痛:切口痛
来源: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3-08-25 11:13
“大夫,快帮我看一下疼得受不了了,我这都疼了五年了,尤其是晚上,疼得老睡不着觉。”70多岁的王大妈是一位食管癌术后7年的患者,近5年来,遇到天气变冷及劳累后,她的手术切口处会反复出现放射性、电击样疼痛,尤其晚上疼痛剧烈,在夜间甚至疼痛使其难以入眠。
接诊的主治医师方海博考虑该患者的疼痛为食管癌术后引起的切口痛,经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相关检查,排除了心肺、骨质、筋膜等相关疾病引起的疼痛。疼痛科主任医师舒雅在全面了解该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后,给其制定了疼痛科绿色、精准、特色的治疗方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及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必要时可给予患者脉冲射频治疗。随后,在舒雅的指导下,给予患者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及肋间神经阻滞治疗。
经过3次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及肋间神经阻滞的治疗后,该患者疼痛NRS评分由入院时的7-8分降至0-1分。该患者终于摆脱了困扰自己已久的疼痛,特意送来锦旗,对医护表示感谢及肯定。
术后疼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手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严重制约术后康复的重要问题之一。CPSP不仅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同时会损害患者的心血管调节功能。近年来,CPSP因为较高的发生率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同种类手术CPSP的发生率约为5%至85%。胸科术后慢性疼痛指的是胸科手术后3个月以上,手术切口已经愈合而切口部位疼痛症状持续存在,疼痛的性质呈现出一种“电击样”或者“烧灼样”刺痛,常会伴有手术同侧肩部疼痛,它的总体发生率约25%至60%,其中开胸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约 5%至65%,10%的开胸患者经历了疼痛评分>5分的严重疼痛。
术后慢性疼痛可能的发生机制有以下几点:
1、神经损伤:大部分术后慢性疼痛源于手术时神经损伤,手术区域大多有神经分布,神经全部或部分损伤,从而导致术后慢性疼痛;
2、外周和中枢神经敏感化:术后慢性疼痛主要表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继发于神经或感觉传导系统损伤的疼痛,其机制包括外周神经敏感化和中枢神经敏感化过程;
3、炎性反应:手术创伤后组织损伤部位的修复主要包括3个时期:炎性反应、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重塑;
4、药物因素:阿片类药物在麻醉及临床疼痛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能引起机体促伤害机制的激活,增强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导致痛觉过敏。痛觉过敏不仅是外周及中枢敏感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可直接参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还增加了术后急性疼痛强度,术后急性疼痛部分可进展为术后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