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一附院成功实施微创“二尖瓣成型+人工心脏植入”术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3-03-22 09:26

a64b93874e972fa8f5c1bf24871de92b.png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闫炀教授团队在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科等多部门的默契配合下,巧辟蹊径,应用微创手术方式,为体重仅35公斤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成功实施“二尖瓣成型+人工心脏植入”术。据悉,该患者是目前国内LVAD植入体重最轻(35kg)的成年心衰患者,手术打破常规,不开胸、不断骨,一次手术同时解决两个问题,在国内尚属首例。

7d7a93b3e3796ea30c962f830668b4f8.png

重度心衰,徘徊在生死边缘。

“瘦骨嶙峋,脸色蜡黄,气咽声嘶,双脚肿得发亮……”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闫炀第一次在门诊诊室见到47岁李女士(化名)的样子。

6年前,李女士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3年前因反复气短、乏力等症状行心脏再同步复律除颤起搏器(CRT-D)置入术,近半年病情急转直下,心动超声检查显示该患者左心扩大,已超过正常人的两倍大小,并伴有严重二尖瓣大量反流,EF值只有15%,不到正常人的三分之一。

“肚子胀,恶心,脚和腿肿得像面包,气短得连路都走不动,一晚上被憋醒五六次,饭也吃不进去,原本身高一米六,体重125斤的我瘦得只剩70斤,真的非常痛苦!”李女士表示,一度觉得自己没有被治愈的希望了,但看到年迈的父母和可爱的儿女,她没有放弃,抱着一线希望来到西安交大一附院。

0eb4b9b410d8f78a3197708a81563e58.png

绝处逢生,微创“修心换泵”获新生。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机器,心脏就是这台机器的发动机。李女士的“发动机”出现不可逆故障,唯一的治疗方式就是心脏移植或者植入人工心脏作为桥接等待移植。然而,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终末期心衰患者需要移植,但能等到供体的不到600位,一“心”难求的窘境在临床上长期存在,再加上李女士的体重只有70斤,病情危重,随时有猝死的风险,短时间内能够找到匹配供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针对该患者的复杂病情,为将手术风险和创伤降到最低,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牵头,心内科、超声医学科、输血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进行充分探讨和术前评估,闫炀提出国内尚无人开展的微创“二尖瓣成型同期人工心脏植入”的手术方案,并拟定了详细的手术操作流程和治疗应急措施。

458faf0670def81b1f121091b98793b3.png

3月15日下午,由闫炀主刀,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科等多部门默契配合,经右侧第3肋间和左侧第5肋间为该患者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微创“二尖瓣成型+左心室辅助植入术”。随着人工心脏血泵的开启,该患者那颗曾不堪重负心脏终于重新有力地跳动起来。

手术历时近4小时,右胸切口仅4cm,左胸切口7cm,患者术中食道超声显示左心室辅助装置位置满意,心脏瓣膜功能良好,无反流。术后,在心外ICU医护人员精心监护和治疗下,该患者在术后第三天顺利脱离呼吸机,进行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e6cec73f47c25c354739a9f9e261df6a.png

据闫炀介绍,因该患者体重过小,术前心功能和身体状态较差,所以此次手术为患者植入的是第三代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其“核心件”血泵,就像超强动力的“马达”,能部分或全部替代左心室泵血功能,直径只有47毫米,重量仅186克,体积仅怀表大小,外表看上去像一只蜗牛,日常生活中也更加便携。作为中短期体外心室辅助装置,能够让心衰患者安全度过等待供心的危险期,让更多心脏移植患者“等得起”。

1年13例,成功晋级国家队。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凭着精湛的技术和勇攀高峰的突破精神,自2022年4月成功实施西北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开始,短短11个月,已成功完成13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成功率达100%,一年生存率达90%以上,数量居西北第一、全国前十。

未来,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医护人员将继续秉承从“小切口”去做“大健康”的医者初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微创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讯员 刘倩 王飞扬)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