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育人,以教育启智——走进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18 09:51

4feb58aaddd9af729c818cace64a545e.jpeg

十一月十三日,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馆藏文物的故事。

一所高校的博物馆,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文化育人,以教育启智。该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自2006年正式开馆以来,始终承担着传承文明、启迪心智的重要使命。从整理出版《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通览》,到2025年举办“彩绘乡村·岚韵佐龙”色彩风景写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汇报展,该馆探索着教育史研究与文化育人的融合新路径。

11月13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中国教育馆展厅,游客在展柜前凝神注视《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通览》。

“教育主题的展览是我们博物馆的特色展陈板块。”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惠刚介绍,“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展是教育馆里的常设专题展览,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教育的珍贵史料,涵盖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学校类型与校园生活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边区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精神风貌。”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通览》的诞生,凝聚了陕西师范大学几代教育学者的心血。从刘泽如先生的奠基开拓,到栗洪武教授等学者的持续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在教育史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高地。这种“以学术推动教育、以研究滋养文化”的理念,让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集教育、研究、收藏、保护与展示于一体。2017年11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的新馆落成开放,标志着我国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正式建成。博物馆内设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历史文化馆和校史展览馆五大展厅,展陈面积逾7000平方米。展陈藏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地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

在众多珍贵馆藏中,战国秦封宗邑瓦书堪称“镇馆之宝”。

“这块看似普通的陶瓦实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份关于战国分封制度的实物史证,已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惠刚在展柜前细讲文物背后的故事。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长24厘米、宽6.5厘米、厚0.5厘米至1厘米,正反两面共刻有121个秦篆文字,记录了公元前334年秦惠文王封右庶长歜为宗邑的历史事件。它将战国时期秦国封邑的具体过程和地理范围记载得清清楚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这件文物的发现与展出,不仅为战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还让观众在亲近文物的过程中,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根脉。”惠刚介绍。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不断拓展文化育人新空间,艺术展陈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今年5月,在“彩绘乡村·岚韵佐龙”色彩风景写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汇报展上,游客对展出的近80幅水彩与油画作品赞不绝口。

展览集中展示了学校美术专业师生到对口帮扶点——安康市岚皋县佐龙镇写生的成果,作品内容涵盖自然山水、乡村风貌与人文风情。

“这不仅是一场艺术成果展示,还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陈杰说,“近80幅水彩与油画作品展示了师生在深入生活、扎根乡土中的创作成果,体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积极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近年来,先后承办“黄河育华夏·丹青绘长安”“瓦上汉韵·一纸千年”等系列活动,邀请学子参与瓦当拓印,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沉浸式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

“从珍藏文物的历史回响,到学术研究的理性思考,再到文化实践的社会延伸,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致力于打造一个‘可阅读、可体验、可传播’的开放式育人平台。”惠刚说。(记者 杜玮文/图)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