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翰墨书写时代华章——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长安大学教授张红春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06 09:10

记者:陕西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省书协将如何引导全省书法工作者从丰厚的周秦汉唐书法传统和延安革命文艺传统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既能体现历史厚度,又能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张红春:陕西是座宏大的“书法艺术宝库”,从西周金文、秦代刻石、汉代碑刻,再到唐代楷书典范,书法史上每一个关键节点,几乎都能在陕西找到印记。这些是先贤用刀笔书写的精神史诗,是活态的中华文明基因库。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把文化资源优势变成高质量发展优势。对书法界来说,这既是大机遇,也是重责任。

我觉得书法的使命有3个:一是“以文传脉”,做文明传承的“守护者”。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保护、研究、传承书法文化遗产,不把它束之高阁,找到传统和现代的连接点,让千年墨宝在当代焕发生机。二是“以书育人”,做时代新人的“塑造者”。书法教育关系青少年美育、品格塑造和文化认同,是基础工程。三是“以艺弘道”,做陕西形象的“展示者”。通过好的创作、展览和交流,用书法这门艺术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

记者:省书协计划通过哪些活动让书法艺术更好融入生活、服务大众?

张红春:最近几年,我们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和时代主题,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影响广泛的书法创作和展览活动。比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陕西书法作品展览”“陕西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览”等。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我们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文化+百业”“百业+文化”的号召,探索书法和文旅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我们计划和一些重点旅游景区合作,打造书法主题体验基地,还计划与西安碑林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延安鲁艺、榆林红石峡等地合作,尝试以当地的书法遗迹为基础,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和延伸,实现陕西书法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记者:在您看来,书法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创作紧贴时代?

张红春:书法从来不是躲在书斋里自己欣赏,它一直和家国天下、人民悲欢紧密相连。省书协一直引导全省书法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手里的笔书写时代华章。

在创作方向上,我们一直坚持艺文兼备、守正创新,鼓励书法家不光练技法,还要多下“字外功夫”,加强理论修养和文化积累。我们成功举办了第四届“陕西书法奖”展览,这是对我省书法创作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验。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学术建设,针对全国第十二届书学讨论会,举办了专门的学术讲座和论文辅导。我们打算与诗词学会等专业学会、协会、院系等合作,举办文史哲美方面的培训。这些是我们理论和创作并重思路的具体实践。

今年,省书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问道石门”主题书法展,不仅展示拓片,还组织了当代书法家深入研习、创作,邀请当代名家进行主题创作,与古代经典对话。展览反响特别好,这让我们坚信,陕西书法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空间特别大。

记者:《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省书协将如何进一步深化文化惠民活动?在培养青少年书法后备人才等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红春: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除了“书法大讲堂”“骨干培训班”,我们经常举办惠民活动,推动书法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军营。鼓励书法家参与城乡公共空间的打造,比如给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公园、美丽乡村写匾额、楹联,让书法之美装点生活空间,提升城乡文化品位。每一次公益讲座、每一次惠民活动、每一次基层笔会交流,都是在播撒书法的种子,都是在营造文化氛围。

现实中,中小学书法教育确实有不少难题。最核心、最紧迫的就是师资短缺,且专业化水平不够。“翰墨津梁——陕西省中小学书法美育筑基计划”就是想搭建一座通往书法艺术彼岸的桥,通过书法名家进校园、品牌展览引领、书法讲堂普及、公益资源下沉等举措,落实“书协赋能、教育部门主导、学校落地”的协同机制,为培养有深厚文化底蕴、高审美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记者:书法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文化符号,省书协如何利用好这一独特优势,提升陕西书法乃至陕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张红春:对照《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要求,省书协未来会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化“翰墨津梁”计划,促进与教育体系的融合,打造陕西书法教育的金字招牌,尽最大努力解决师资和普及问题。二是精心打造“陕西书法”品牌,多办“问道”系列等高水准的展览、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和全国乃至国际书法界的交流,提升陕西书法的学术地位、全国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三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推介,完善激励机制,发现、培养优秀书法人才,努力提高陕西书法家在全国重要展赛中的入选率、获奖率,争取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陕西书法大家”,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攀登。四是积极促进跨界融合,主动和文旅、文创、数字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书法艺术的边界和价值实现路径。(记者 师念)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