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天王俑 西域武士演绎盛唐气象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24 08:19
三彩天王俑。 记者 王志辉摄
7月18日,游客在展台前观赏三彩天王俑。 通讯员 张旭摄
姓名:三彩天王俑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唐代
年龄:1000余岁
户籍登记时间:2020年
现住址:铜川博物馆
暑期到来,许多游客到铜川博物馆参观。7月18日,熙熙攘攘的博物馆内,不少孩子围在三彩天王俑展台前,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三彩天王俑摆在哪里,哪里就是博物馆的‘C位’!”来自铜川市耀州区的游客陈俊说,“三彩天王俑造型奇特,我的孩子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看得特别认真。”
铜川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捷告诉记者,三彩天王俑是盛唐时期的文物,高106厘米,宽24厘米,是当之无愧的“重量级文物”。这件国家一级文物除了本身的独特魅力,其背后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壹 珍贵文物 终被寻回
2020年5月18日,在铜川博物馆正式开馆之际,铜川市公安局王益分局送来了3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它们是此前警方刚刚追回的涉案文物。三彩天王俑就是其中之一。
2025年7月15日,陈晓捷谈及接收文物的场景:“三彩天王俑头戴尖顶兜鍪,护耳外翻,身着明光铠,铠甲胸前有两个大圆护,腹部有一个大圆护,甲身上缀兽首形披膊,下缀整片膝裙,内安吊腿,脚着高靿靴。三彩天王俑造型威风凛凛,表情威严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019年2月,公安王益分局经过侦查,发现两名文物贩子流窜至铜川市王益区,正通过中间人寻找文物买家。通过4个月的摸排调查,警方判断某处农家小院是涉案文物的窝藏地点,当即为抓捕工作做准备。
陈晓捷说:“警察到现场抓捕的时候,涉案人员正手持胶布和剪刀打包文物。如果没有及时阻止,这批文物就有流失海外的风险。警方在犯罪窝点共清点出唐三彩文物16件。三彩天王俑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涉案文物来源复杂,三彩天王俑的出土地在哪里是个谜。
耀州窑制瓷历史源远流长,陶瓷文物种类繁杂、造型精美。有人推测,三彩天王俑可能出自耀州窑匠人之手。陈晓捷回答:“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是古代工匠会将烧制的陶瓷残次品打碎后掩埋,形成碎片坑。尽管考古学家在耀州窑碎片坑中发现了许多唐三彩的碎片,但从近年来当地发掘情况来看,没有发现与三彩天王俑相同类型的碎片。二是如此巨大的器型,一般只会出现在王公贵族的墓葬中,而耀州窑距当时的政治中心较远。三彩天王俑器型巨大,运输费时费力,途中易发生磕碰。因此,三彩天王俑不太可能属于耀州窑生产的器物。”
贰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唐三彩的釉色并非只有3种颜色,而是有黄、绿、褐、蓝、黑等颜色,“三彩”意为“多种色彩”。在烧造工艺上,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即第一遍将陶坯高温烧制,待冷却后上釉挂彩,再放入窑炉内进行二次烧制。由于含有熔点较低的铅,釉料在烧制中会向四周扩散流淌,使其中的铁、铜、钴等金属着色剂互相浸润交融,从而形成斑驳绚丽的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三彩天王俑的身体有绿、棕、白3种釉色,头部及兜鍪并未上釉,显露出陶器本身的颜色。陈晓捷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当时的匠人为了让三彩天王俑更加栩栩如生,单独用铅粉为其脸部‘化妆’。实际上,三彩天王俑的脸部可能是粉白色。”
化妆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化妆品体系庞杂,繁复精致,有着独特魅力。诗人元稹在《恨妆成》中有“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的诗句,其中“傅粉”即敷铅粉。由于铅粉洁白如雪,且易被人体吸收,因而古人常将其用作美白化妆品。陈晓捷介绍:“实际上,使用铅粉后的肤色发白是一种铅中毒的效果。长期使用铅粉会导致面色发青,所以后人用小米磨成粉制成英粉代替。遗憾的是,历经千年岁月,三彩天王俑上的铅粉或英粉早已消失殆尽,所以我们现在无法看到这件文物最初的颜色。”
在唐三彩烧制过程中,匠人将陶泥用事先制作好的陶模压制成形,再用陶范在器物上压制出各种花纹。这一烧制工艺与青铜器的陶范浇铸工艺颇为相似。普通陶俑通常仅需一个陶范,而器型高大的三彩天王俑则需要分别用单独的陶范来制作身上的盔甲、鞋子等。因此,三彩天王俑的制作难度比普通陶俑更高。陈晓捷说:“三彩天王俑工艺精良,连武士下巴的胡须都纤毫毕现。能把各种陶范配合得炉火纯青,足见当时匠人的高超技艺。”
此外,陶坯在阴干、烧造的过程中,一旦控制不好温度、湿度、火候,就可能出现开裂。大型陶器整体较重,如果陶坯厚度不均匀,则易发生开裂。“从制作工艺的角度看,尽管无法猜测这件文物的主人是谁,但能拥有如此高大的三彩天王俑,主人的身份一定非同一般。”陈晓捷说。
叁 文化瑰宝 见证交流
盛唐时期,“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盛行。根据《大唐六典》《通典》《唐会要》等文献的记载,唐代一定等级的墓葬中会随葬两个天王俑。三彩天王俑的造型来源于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因其居于北方,故唐人又称其为“北天王”。
唐人牛僧孺所撰的《玄怪录》中记载,毗沙门天王右脚下踩的小鬼,名为耐重。耐重有青面和赤面两类,传说3000年复活一次。而毗沙门天王有驱除邪祟的作用。因此,古人在墓葬中放置三彩天王俑,是通过威慑性形象来保护死者的灵魂不受侵扰。
为何三彩天王俑长着一张胡人的脸?陈晓捷介绍,从实用性角度看,作为墓葬的守护者,相比汉人面孔,深目高鼻、怒目虬髯的胡人形象在唐代被视为勇猛、刚烈的象征,更富有视觉冲击力,且符合民众对“西域护法神”的想象。
此外,由于唐代“开怀纳戎,张袖延狄”,对外交流不断加深,宫廷热衷胡乐、胡服、胡食,甚至以胡人相貌为美。这种审美直接影响了艺术创作,也是三彩天王俑有着胡人面孔的原因之一。
陈晓捷说:“由于佛教从印度经中亚国家传入中国,因此除了脸部与汉人形象不同,三彩天王俑身上还蕴含了多个国家的文化元素。例如,它胸前及腹部的圆护吸收了波斯等国的盔甲风格。”
实际上,“胡人面孔”在唐三彩中并不少见。铜川博物馆收藏的彩绘镇墓兽、连云港市博物馆收藏的耀州窑镇墓兽等,都是宽鼻突出的胡人面孔。陈晓捷说:“‘胡人面孔’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盛唐时期繁荣的文化交流。三彩天王俑体现了唐朝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吸收,也反映了佛教艺术本土化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它不仅是艺术品,还是盛唐时期‘胡汉交融、万国来朝’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