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中国重大考古现场的西大人】赵丛苍:揭秘黄土下的文明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13 09:09
2024年10月,赵丛苍(左一)在长武谢家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受访者供图
西北大学教授赵丛苍是一位与黄土和青铜对话的考古者,常行走在西北的风沙里。从城固宝山的商代青铜器群到甘肃西河滩的前四坝文化遗址,他用手铲揭示黄土下的文明。
5月7日,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记者见到了赵丛苍,他正在和同行交流军事考古学。
发现宝山遗址
宝山遗址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宝山村,距今6000年到3000年,主要分布着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文化遗存,以商文化遗存最为丰富。1990年3月,赵丛苍发现了宝山遗址,并与宝山遗址结下不解之缘。
赵丛苍介绍,1990年他到汉中进行考古调查。那时,他和2名助手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背着十几公斤的设备在一个小山丘打探眼,手掌都磨出了血。找不到遗址怎么办?赵丛苍情绪低落时,偶然看到一个叫宝山的山包。
宝山有宝吗?
启动宝山遗址发掘,赵丛苍意外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陶窑群,清理陶窑10座,部分陶窑保存较好,结构清楚。从出土遗物判断,其时代属仰韶文化时期。
赵丛苍介绍:“这批陶窑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结构方面。陶窑由窑室和火膛两大部分组成。窑室位于火膛的上前方。内、外双层窑壁形成平面环形的空隙,将火焰从窑室底部抽走。这是此前从未见过的一种全新的陶窑结构模式。”
这个发现令赵丛苍欣喜不已:“在原有的认知中,全倒焰窑出现于明代,而在宝山遗址发现的这些陶窑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宝山陶窑不但符合倒焰原理,而且结构更为合理,可能是陶窑史上最早的全倒焰窑实例!”
宝山遗址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商代及汉代的房屋基址、烧烤坑、墓葬、储藏坑等遗迹以及陶器等。
赵丛苍说:“宝山遗存是仰韶、龙山、殷商时期和两汉时代的多层文化堆积,其中殷商时期文化遗存为主体堆积。宝山文化遗存在汉水上游有较多分布,是此类遗存中最丰富和最具典型性者,对构建汉水上游早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诸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揭开河西走廊史前文化谱系“面纱”
甘肃西河滩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中寨村西,处于一条季节性河流东岸的二级阶地上,面积约180万平方米。2003年至2005年,考古队对其进行了3次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万余平方米。
赵丛苍回忆,为配合国家西气东输的重点工程,考古队员与时间赛跑,发掘这座在西北戈壁地区不多见的大型聚落遗址。
虽然时间紧迫,但是收获颇丰。考古队员发掘出史前时期的房屋基址50多座、烧烤坑400余座、储藏坑150多座、陶窑7座、祭祀坑20余座以及大量陶器。
赵丛苍说:“已有发现表明,西河滩遗址作为史前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有一定的布局规划,显示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空间的合理利用。”
作为一处大型的史前聚落遗址,西河滩遗址规模之大、遗迹遗物之丰富,在西北戈壁地区古代遗址中是罕见的。它的发掘弥补了前四坝文化少有聚落遗址的缺憾,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前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分期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以及民族迁徙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寻找最早的秦
甘肃西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的西汉水北岸山坡上。遗址自东北向西南由雷神庙、大雪坪、小雪坪等组成,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
2005年3月,赵丛苍负责对甘肃西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大量周代灰坑、墓葬、动物坑等遗迹。后来,还发现周时期城址1座,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等,并发现了史前时期较丰富的文化遗存。
西山遗址的城址依山岭坡势而建,城墙长约1200米。通过研究,考古人员确定该城主要使用年代在两周之际,是目前所知秦人最早的城邑。这一发现为探讨秦人早期历史和秦早期都邑的建立等提供了关键证据。
在遗址区还发现了马坑、牛坑及其他动物坑等祭祀遗存。赵丛苍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这些与墓葬区不属同一区域的马坑和牛坑,埋置讲究,应与某种重大的祭祀活动有关,且从位置、形式及用牲种类等方面推断,这些祭祀遗存与文献中记载的畤祭有密切关系,可能为西畤。
西山遗址西周时期的墓葬位于遗址西部半山腰,地势分区埋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排列有一定的规律。西周时期的墓葬为地势较高处的3座墓葬,形制较大,墓向为东西向,墓主仰身直肢,有殉人和腰坑,随葬品丰富。其中M2003墓具一定规模,随葬品丰富,是目前所见最早最高等级的三鼎两簋秦人铜器墓。
赵丛苍说:“西山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最早的秦城和时代最早的秦人墓、成规模的马匹掩埋坑,对探讨秦人早期历史和秦早期都邑的建立、居住形态、祭祀习俗等情况,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证据资料。”(记者 张琪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