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平:保护非遗 点亮心灯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24 10:48

052512d18e280bd41520c17d37c1e796.jpeg

2月10日,杨小平为灯碗添油。 本报记者 琚鹏飞摄

本报记者 琚鹏飞 张乐佳

2月10日,在彬州市豳风街道水帘村花果山下的一间小屋中央,彬县灯山会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小平正襟危坐,为众人讲解点灯山要领。“在山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再清点一下所需物资……”杨小平话不多,但句句务实。

点灯人是点灯山民俗中的重要角色。水帘村人口众多,一名成年男性一生中最多只能当3次点灯人。62岁的杨小平今年是第二次上山点灯。

“对我们来说,成为点灯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所以,无论是在点灯期间,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端正自己的品行,为村民当好榜样。”杨小平说。

点灯山民俗也为水帘村种下了德善的种子。“我们从小就听老一辈教导,要心怀正念,严于律己,做勇敢正直、孝老爱亲之人。”杨小平说,村里的孩子从小听着点灯山的故事长大,盼望着长大后也能成为点灯人。

回忆起20多年前第一次参与点灯,杨小平记忆犹新。“山上风大、温度低,点灯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杨小平说,点灯考验着点灯人的毅力和勇气,为了完成任务,他咬牙坚持,在老会长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点灯要领,渐渐地忘记了恐惧。

“点灯的各项流程中,最惊险的当属搭灯架。在陡峭的崖壁上,灯架宽度通常不足半米,行动必须小心谨慎。”杨小平介绍,因为前一年点灯山活动结束后,山上的木制灯架要全部拆除,所以第二年必须重新搭建灯架。第一次搭灯架,他站在最高处,心里非常害怕。

灯山上有5个图案,每个图案由几百个石穴组成,搭一个图案的灯架要近3个小时。“但看到山上的灯被全部点亮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十分激动。灯山亮起,那场景令人难忘。”杨小平说。

“点灯山是水帘村的传统民俗。全村人为了点灯山共同出力、共同庆祝,也体现了大家的凝聚力。作为今年的点灯人,我要完成好自己的使命,为大家带好头,并为下一届点灯人送去祝福。”杨小平说。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