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元 过一把秦腔瘾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24 10:41
渭南市秦腔剧团的演员在进行“一元剧场”惠民演出(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耿杨洋 陈宏江
一元钱能干什么?在渭南市,一元钱可以欣赏一台大戏。
“渭南戏曲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对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票价贵、演出少等问题曾一度困扰多数群众。”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推出了‘一元剧场’惠民演出项目。通过这种方式,让秦腔这一传统艺术更加贴近群众。”
惠民剧场 好戏不断上演
“适才间我问了一桩公案,王玉环分明是蒙受奇冤……”2月21日早上,75岁的戏曲爱好者张忠民在渭南市中心广场练习,所唱的正是前几日在渭南市儿童影剧院上演的秦腔经典剧目《生死牌》。
今年“一元剧场”新春惠民演出期间,场场座无虚席,张忠民是常客。“花一元钱就能在剧场看大戏,美得很!”张忠民笑着说。
演出现场,观众有的伸长脖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有的摇头晃脑,跟着演员轻声哼唱;有的啧啧称赞,拍手叫好。其中,中老年观众是主力军,但年轻观众也不在少数。
27岁的观众苏慕告诉记者:“我在线上看过几场演出直播,现场观看的感受与线上完全不同,演员们念白字正腔圆、抑扬有度,唱腔流畅婉转、声声关情。我看的剧目是《窦娥冤》,演员把窦娥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代九奎介绍,“一元剧场”创立以来,深受广大戏迷热捧,并获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已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文化惠民活动。
“今年2月28日至3月4日,‘一元剧场’将推出10场新春惠民演出,以戏曲名家和青年演员为班底,为观众带来《忠保国》《赵氏孤儿》《秦香莲后传》等经典剧目,并进行网络同步直播,让更多人感受秦腔的魅力。”代九奎说。
一元戏票 剧团重聚人气
渭南市秦腔剧团创建于1949年,排演的《五味十字》《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剧目曾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剧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观众数量锐减,剧团年演出场次维持在20余场,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如何把没落的剧团和失望的戏迷重新“拉回”剧场?
2007年,渭南市委宣传部联合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深入调研后提出先从社会效益出发,通过低价票吸引观众回归剧场,为剧团重聚人气。
但是,票价定多少呢?经过激烈讨论,大家最终决定采取前所未有的“一元”票价,并在每个周末进行演出。
周末“一元剧场”一开幕,就迎来了热情的观众,也激发了演员们的创作激情。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一元剧场”越办越红火。如今,渭南市秦腔剧团从无人问津到商演不断,聚集了越来越多优秀的演艺人才。
作为变革的亲历者,渭南市秦腔剧团演员赵超峰感慨万千:“没有‘一元剧场’,就没有剧团的今天。”
如今,“一元剧场”不仅成为渭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还是文化惠民的生动体现。
为进一步提高“一元剧场”的影响力,渭南市秦腔剧团在保持每周末正常演出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元剧场演出季”县(市、区)巡演活动。这些巡演以剧团近年来新创排的优秀剧目及部分非遗剧种的经典剧目(含折子戏)为主,为观众送上一场场视听盛宴。
2024年,“一元剧场”累计演出121场次,线上线下观看量达29.6万人次。
创新传承 艺术融入生活
跑圆场、踢腿、练身形……2月21日9时,在渭南市秦腔剧团的排练室,演员们正一丝不苟地练习基本功。
“基本功练习是每天的必修课。”“90后”青年演员马萌说,“老演员常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我们需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代九奎介绍:“‘一元剧场’为青年演员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艺。”
锻炼“新人”的同时,剧团也在“新作”上进行突破。
“我们新编历史剧《虞姬别霸王》,打破传统‘同腔同调’模式,改为‘同调异腔’,并以主题音乐贯穿全剧。”渭南市秦腔剧团艺术总监张佐群告诉记者,近年来,剧团创排了秦腔现代戏《家园》、碗碗腔《渭南自古出圣贤》等作品,与富平县阿宫剧团联合创排的秦腔现代戏《根据地》获得陕西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张佐群表示:“未来,这些剧目将在‘一元剧场’与观众见面。”
“一元剧场”演出18年来,渭南市秦腔剧团在全国9省(自治区)演出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上千万人次,把秦腔艺术送到了大江南北。
“一元剧场”作为文化惠民工程,不但解决了市民看戏难、看戏贵的问题,而且极大地拓宽了秦腔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播与传承之路。
代九奎表示:“我们通过推动‘一元剧场’进社区、学校、景区、农村、公园,让秦腔艺术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