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二十余载传承木雕非遗技艺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5-01-09 07:53

52698c7e15127d0451975d0eb0780d21.jpeg

程懂正在打磨作品。

以木为纸,以刀为笔,他在木头上精雕细琢二十余载。不仅将自己的人生镌刻于岁月纹理中,还想方设法传承非遗木雕技艺……

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程懂也尝试把老手艺融入了现代元素,还制作了摆件、笔筒等木雕作品。

1 雕刻一件木雕最多曾耗时4年

1月8日,走进西安市未央区的一家工厂,44岁的程懂和妻子孙娟正在磨刀。背后的墙壁上,陈列着近千把刀具。

只见两人面前摆放着三块不同的磨刀石,依次为粗石、红石和油石。他们给刀具蘸水后,仔细进行打磨。天气寒冷,两人手上的皮肤早已皲裂,磨刀声传来,在冬日里显得有些冷清。

“磨刀是很重要的一环,刀磨不好的话,就刻不出好作品。刀具的薄厚、形状和磨刀顺序都有讲究。先用粗石磨,接着用红石磨,最后用油石磨,刀具磨光滑了,就不会在木头上留下刀痕。”他向记者讲解道。

程懂的老家在河南,小时候家境贫寒,15岁时外出打工。机缘巧合,在浙江遇到一位教木雕手艺的师傅,他便跟着师傅开始学艺。

“我感觉最辛苦的是刚开始练刀工,拿同一把刀去刻木头,不断重复同一个刀法,而且要重复一个月,就是为了把手上的力气练出来,非常乏味。手被磨起了泡,出血、掉皮……”程懂回忆道,很多学徒熬不过这一个月,他硬是坚持了下来。

在他看来,熬过去后,开始雕刻作品时就不会乏味了,因为要思考、要雕刻,自己全身心投入,感觉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2001年,程懂来到西安,深耕木雕24年,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传承人。

在他的精雕细琢下,看似不起眼的木头、树根,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经他之手打造的木雕作品有上百件。

用椴木雕刻而成的《喜上眉梢》,喜鹊栩栩如生,羽毛丝丝分明,好似要振翅高飞。高1.12米的作品《云松鹤影》,树皮每层都薄如纸张……

看到记者啧啧称赞,程懂介绍了制作木雕的大概流程,先选料,然后根据构思手绘,把手绘图贴在木料上,接着用毛坯刀敲出来大体造型,再用修光刀精修,最后雕刻,比如作品中的喜鹊羽毛、花蕾,都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此外,还有热处理造型和过蜡等工序。

普通的木雕作品,需要耗时三五个月。小件作品比较快,半天也能完成。不过,一件好的木雕作品要耗时半年以上。他用时最久的是为西安世园会雕刻的一件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用时4年多。

他的工作室内,至今悬挂着一件木雕作品《百鸟朝凤》,那是他刚学艺不久雕出的作品。“现在看起来做工一般,鸟儿的造型有些变形。但是,这是我的第一个作品,很有纪念意义,一直激励着我继续前行,不能放弃。”程懂认为,木雕作品的好坏,一要看雕工,上面有没有刀痕,看细腻度,其次是看它的材质。

2 通过多种方式免费传授非遗技艺

手工木雕主要用于家庭装修、仿古店铺、牌匾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代替了手工,木雕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市场,走向衰落。

一方面,纯手工雕刻耗时间、人工成本高,而机器制作速度快、价格低;另一方面,学习木雕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我带过很多徒弟,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坚持下来,主要做木雕太辛苦了,每天坐着,不停地用刀去雕刻木头,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坐不住,这是我们传承遇到的难题。”程懂苦笑道,他的妻子是他的徒弟,那么多徒弟里面,只有妻子坚持了下来。

为了能传承非遗技艺,程懂也想了许多办法,进行了许多努力。不仅免费教学徒,还给学徒开工资。

他还通过抖音短视频吸引网友们关注,“你听听这个声音,是不是很治愈?”刻刀声响起,椴木上的花儿雏形初现,程懂示意记者聆听雕刻声,他曾把刀刻木头的声音拍了短视频发布,引来很多人点赞。

程懂也是一名志愿者,曾参与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水上救援。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同心行公益援助协会会长王引玲说:“程懂年少时因家贫无法完成学业,如今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助学、助老、助残、救灾等公益活动。2025年,我们计划联合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和市民了解木雕非遗。”

望着屋内悬挂的“大国工匠”牌匾,程懂说,一份匠心,终生传承。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