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开展 来这里“唤醒”宇文邕
2024-11-28 07:56
展览以“可看、可听、可互动”的全新“科技范”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你来自哪里?”“你是如何当上皇帝的?”“你为什么喜欢丹药?”11月27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对话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上,一位小朋友正在通过AI设备和宇文邕“对话”,“宇文邕”也是有问必答。
穿越千年“对话”北周武帝宇文邕
假如北周武帝宇文邕穿越1000多年“来到”现代,他会告诉我们怎样的历史故事?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刚刚开幕的“对话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从族群起源、面貌复原、死亡原因、饮食结构四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的研究内容、方法、过程和结果,让公众对科技考古有所了解和认识。
宇文邕的族源、死因以及外貌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4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有关北周武帝孝陵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颅骨CT扫描等技术初步复原的宇文邕面貌第一次亮相,这是我国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复原古代帝王容貌。
想复原这位中国古代帝王的容貌,最大困难在于获得其完整的颅骨和高质量的基因组数据。幸运的是,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北周孝陵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了宇文邕及其皇后的颅骨、肢骨。“古人基因组数据量大,需要与全球不同人群进行比较,才能得出北周武帝与世界其他人群的远近差异。”据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介绍,研究团队用专门适用于古DNA的捕获探针,从宇文邕肢骨样本上获取了约100万个可用的基因位点,还原宇文邕头发、皮肤、瞳孔等关键特征。经过反复尝试,终于“描绘”出宇文邕头像。
“宇文邕的血统有六成和古代黑龙江流域东北亚人群有关(鲜卑的主要祖源),三成和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有关,而后者是汉族人群的主要祖源。宇文邕家族谱系表明,其祖母王氏可能是北方汉人,他的血统极可能是鲜卑与汉人长期通婚的结果。这一发现为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提供了直接证据。”在文少卿看来,历史资料和古基因组研究相互印证,有力论断了北周武帝为“汉胡”混合,结合其他样本揭示古代鲜卑的形成经历与周边人群动态混合的过程,这样的研究成果,就是科技助力考古研究的一次成功典范。目前,除了分子考古,AI技术也在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综合研究等方面开展运用。
此外,研究团队发现宇文邕体内砷、硼、锑的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期平均水平,推测其可能长期服食了以雄黄、礬石、硼砂等为主要成分的丹药导致砷中毒。
科技考古“实验室”吸引观众眼球
有意思的是,虽然此次展览没有一件文物,却以“可看、可听、可互动”的全新“科技范”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基因测序仪、烧杯、试管等设备和实验工具,曲别针、文件夹等办公用具……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各个单元的展示中充满了“实验室元素”。“这是我们此次展览的设计创新,希望能够让观众愿意看、看得懂。”陕西历史博物馆策展人潘婷说,此次展览在设计中引入“实验室”的概念,注重展厅整体情境、氛围的营造,通过空间布局、色彩灯光、展项设计等把展厅还原成一个“实验室”,让观众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色彩以浅灰色为主色调,局部配以红色、黄色、绿色等色彩,突出现代感、科技感,同时给观众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观展环境。
“展厅中布置的这个AI交互设备太棒了,不仅展示了复原面貌后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形象,还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设置问答知识库,观众可以与其互动、对话。”来自天津的刘女士通过AI交互设备主动“唤醒宇文邕”,多媒体屏里的北周武帝转身挥袖间霸气尽显。“和宇文邕交谈,感受古代帝王的风采,沉浸式的展览令人仿佛进入考古世界。”刘女士说。
除了有机会与宇文邕“在线聊天”,深入了解他的神秘身份和历史知识,展览期间还安排了系列讲座及访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还原”宇文邕容貌的科学家之一文少卿等专家学者在线解析展览亮点,探讨如何通过DNA解读一个人的“前世今生”,以及新型展览带来的全新体验。
“展览内容设计上运用电影叙事语言,营造画面感和悬念感,激发观众的观展兴趣,让策展人和观众有更多的互动和对话”。潘婷说,此次展览旨在展示科技考古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在丰富历史内涵的同时也增强了历史信度,开创了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