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丝路遗产 见证文明新貌——陕西积极推进7处遗产点保护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6-25 11:44

6cb87701-3c27-41d1-93d4-cc06f1550335.jpg.2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遗址。 本报记者 孙亚婷摄

df578536-21be-45ad-84e5-1fef9b6aa54c.jpg.2

张骞雕像。本报记者 师念摄

本报记者 师念 孙亚婷

6月20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内,“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展览全面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谱写人类文明、续写人类发展篇章中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果。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路网线路跨度近5000千米,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聚落遗迹、交通及防御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5类代表遗迹,共计33处。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和古建筑,其中陕西有7处遗产点。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际组织主导,以跨国联合申报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陕西省内的7处遗产点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的历史印记,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10年来,陕西多措并举保护丝路遗产,取得显著成效。

●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6月18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夏日花海吸引众多游客“打卡”,不少人直呼“这是西安的秘境花园”。遗址区内,一排排整齐的松柏勾勒出未央宫宫墙的轮廓。

未央宫既是汉高祖之后西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也是汉帝国统治者下达“汉通西域”政令的决策地和指挥中心,更是中国积极寻求与西方国家对话、交流的重要见证。

申遗成功以来,遗产地保护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目前,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提升工程(一、二期)、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旅游配套设施改造工程(一期)、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周边环境整治工程逐步完成,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汉长安城城墙西北角遗址保护展示等工程也已实施。

2023年6月,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组建了涵盖考古、文保、规划、展示利用等领域的智库团队,与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利用联盟”,围绕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长期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

● 张骞墓

多年来,张骞纪念馆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加强对张骞墓本体的保护,建立“四有档案”、张骞墓监测预警系统,实施人机巡查监测,加强风险防范,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和文物安全政策法规宣传,提升安全保卫专业技能等,确保张骞墓本体及附属文物的安全。

张骞纪念馆在构建和实施保护利用传承的过程中,持续围绕张骞、张骞墓、丝绸之路进行大量研究,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出版相关书籍刊物30余本,并从人才互动、政策互鉴等方面汲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升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张骞纪念馆馆长崔纪军介绍:“近年来,我们借助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联,策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保护宣传活动,开发设计张骞IP文创产品,推出西域之行等张骞题材文化演艺,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现在,张骞传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骞(墓)清明祭祀典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另外,在有效保护遗产本体的前提下,张骞纪念馆的面积由80亩扩大至145亩,西区增设了张骞故里展馆,全馆增设了VR互动、影音报告厅、智慧景区数据系统,助力张骞墓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历经大唐帝国盛衰两百余年。作为陕西省四大标志性都城遗址之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展现了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国家的文明水平和礼制文化特征,见证了唐王朝对丝绸之路的推动。

2007年10月,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成立。10多年来,在保护办的支持下,大明宫遗址区本着真实性保护的原则不断探索实践,先后完成了《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的编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利用提升导则》的落地实施,建立健全遗址区管理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保护办完成了大明宫海内外唐代研究成果、大明宫价值阐释、大明宫解说系统等研究课题,为大明宫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库支持;逐步推进文物数字中心工程建设,将考古和研究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运用,在含元殿、宣政殿、延英殿等6处设置遗址复原展示装置,为人们呈现完整的宫殿形象。

此外,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还利用科技手段优化完善场馆展陈,打造主题文创品牌,举办各类主题活动等,推进大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

● 大雁塔

大雁塔是为保存玄奘由印度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造的,是长安的名胜和标志性建筑。

为妥善做好大雁塔的保护管理工作,一直以来,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以预防性保护理念为指导,采取了各种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系统性保护工程方面,2016年,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对大雁塔一至六层塔檐开展了养护工程,将裂隙灰缝进行勾补并替换砖体,消除了塔檐渗水的安全隐患。

遗产监测是大雁塔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1985年起,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就与专业监测单位展开合作,对大雁塔本体进行一年两次的变形和沉降监测。

2021年,大雁塔“三防”工程实施。该工程对大雁塔内强弱电进行了智能化提升,对安防、消防、防雷系统进行整体升级完善。

● 小雁塔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范。列入世界遗产10年来,小雁塔的保护与管理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规范进行,成效显著。

西安博物院是小雁塔的保护管理机构。在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中,对考古新发现的遗址,西安博物院及时采取原址保护措施,调整建设方案,避让重要遗址。

遗产保护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西安博物院把科研创新作为遗产保护的基础和核心推动力。今年,西安博物院与有关机构联合,成功申报“陕西典型文物建筑震灾风险预测及防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6月,西安博物院编辑出版《小雁塔碑石录》。

此外,西安博物院还举办“荐福守护——小雁塔文化遗产保护展(1949—2019)”“丝路琉光——从地中海到长安的古代玻璃艺术”“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等唐代主题和丝路主题原创展览,以及“小雁塔荐福大庙会”“雁塔晨钟新年祈福”“夜宴小雁塔”等面向公众的活动,创新研发数字藏品、小雁塔文创冰淇淋和巧克力等文创产品,助力中华文明传播。

● 兴教寺塔

兴教寺塔位于终南山下樊川北少陵原畔,是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和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

10年来,依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兴教寺开展了崩塌专项技术监测项目普适化监测、沉降倾斜监测等,完善监测体系建设。

2018年9月,兴教寺配置消防器材,建立微型消防站。2022年,兴教寺完成安防提升工程建设。目前,兴教寺塔本体无重大险情、病害。

兴教寺严格开展塔体日常检查、安全巡查和定期维护。目前,兴教寺塔消防工程已取得立项批复,工程设计方案已通过评审。

● 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主干线上,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内涵最丰富、佛像体量最大、艺术特征最为鲜明突出的一座石窟寺。2023年,咸阳市彬州市大佛寺石窟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佛寺石窟管理处于2015年2月开通景区数字导览系统,通过设立咨询宣传点和散发宣传资料的形式,向游客展示石窟寺的保护价值。

在本体保护方面,2017年3月,在专业石质文物工作者的指导下,大佛寺石窟管理处清理了大佛寺石窟明镜台以西、丈八佛窟以东的岩体杂木,确保了石窟所依存的山体的稳定性。2018年,针对大佛寺石窟遗产核心区僧房窟出现的岩体坍塌问题,大佛寺石窟管理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抢险加固。2019年,大佛寺石窟管理处完成红砂岩质地的岩体裂隙、窟内顶板脱落、砂岩风化等保护项目,开始进行佛像泥塑的补塑工作,实施了明镜台维护工程。2020年,大佛寺石窟保护规划完成。

此外,大佛寺石窟管理处还对窟室内佛像、石刻等文物及洞窟崖面进行数字化记录统计,可为后续考古报告的编撰工作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