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走进文化艺术之乡 感受陕西文化魅力

来源:陕西日报 2021-11-18 10:56

783181ba3e6f2172fb3d56088dcee182.png

陈炉古镇街景。

003817a386c02ccc39d0b8ae60d2b65a.jpg

陈炉古镇一角。

近日,经评审和公示,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命名全国18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省共7地入选,包括榆林市榆阳区(陕北民歌)、延安市安塞区(安塞腰鼓)、渭南市华州区(皮影)、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石雕)、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陶艺)、渭南市富平县宫里镇(石刻)、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龙舞)。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据悉,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评审命名175个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来,陕西切实加强民间文化艺术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次陕西多地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对陕西近年来推动民间文化艺术建设工作的肯定。

民歌、腰鼓、石刻、皮影……这些民间艺术散布在陕西各地,种类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是陕西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文化艺术之乡,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盛宴。

民歌腰鼓 舞出陕北的文化底蕴

陕北民歌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儿女情长,无论是种地打夯还是村风民俗,日常的生活场景都可以成为陕北民歌的素材。人们用民歌直白地描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用最质朴的歌声,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精神、思想、情感的结晶,是陕北地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渊源。2018年,为了更好地传承榆阳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示陕北民歌魅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榆林市榆阳区建成了陕北民歌博物馆。博物馆里有最全面、最权威的陕北民歌数据库,还有陕北民歌培训中心、体验中心、录音制作中心等,真正为陕北民歌建起了一个“家”。

如果说高亢的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呐喊,那么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上最热烈的舞蹈。

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带的陕北汉子舞起安塞腰鼓,前进、后退、踢腿、转身,每一个动作都展示出陕北人朴素而豪放的性格以及独特的艺术个性。对于陕北人来说,安塞腰鼓不单是一种民间舞蹈,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的传承。

今天的陕北,日新月异,文化事业突飞猛进。但千百年来不变的是陕北人对民歌和腰鼓的热爱。

皮影龙舞 演绎乡间的美好生活

阵阵锣鼓声中,龙江龙舞正在热闹地表演着。舞龙队的队员们头缠红头巾,腰系红丝带,一个个抡圆了膀子挥舞着龙把子,长长的舞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上下翻飞,引得观众掌声不断。

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的龙舞是当地一项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艺术,包括龙江草龙、女子龙、板凳龙、五节龙、手龙、手把龙、彩龙等龙舞节目,深受市民欢迎。

目前,龙舞特色文化已经被打造为民间艺术品牌,并成为景点宣传、开业庆典、庆祝节日的品牌节目,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州皮影的舞台上也同样精彩。“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便是华州皮影。吹拉弹唱间,表演者通过双手控制着一众人物上下跳跃、左右腾挪,为观众表演着一出出好戏,千年历史故事仿佛凝聚于这一方幕布之上。

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华州皮影因其原生态的表演形式、朴素的装扮,被称为中华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而渭南市华州区也有着“中国皮影之乡”的美誉。

华州皮影为纯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每一个皮影形象都要经过3000多刀精雕细刻,以镂空雕刻为主,在大轮廓中饰以精美图案,然后用工笔重彩多次烘染,形成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效果。

近年来,华州区不断加强对华州皮影的传承保护发展工作,通过政策激励、强化交流等举措,不断促进华州民间文化繁荣发展,讲好华州皮影故事,传播华州好声音,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此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命名,有利于华州区进一步促进优秀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石雕石刻陶艺 手指尖上的艺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绥德的石头多,于是勤劳智慧的绥德人凭着得天独厚、天然优质的山石资源“雕”出了一片属于石雕的新天地。绥德的石雕工匠们以明快简括的刀法、大胆随意的想象和自然娴熟的雕刻技术,给普通的石头赋予了灵魂,也让石雕成了这片黄土地上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据悉,绥德石雕种类繁多,总计达100多种,尤以石狮品种最多、流传最广。绥德石狮造型自然生动,不受约束,有的天真烂漫似孩童,有的憨厚如陕北的老农,有的威严如勇士……如今,绥德的石狮子已漂洋过海,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为绥德赢得了“石狮故乡”“石狮王国”等美称。

与绥德人一样,富平人同样善于在石头上做文章。富平是全国闻名的石刻之乡。据富平县志记载,富平石刻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一代代艺人们薪火相传,不断探索、研究与改进石刻技术,赋予了富平石刻不同的艺术风格。汉代的质朴有力、唐代的大气写实、明清的活泼美观皆在富平石刻上有所体现,也让富平石刻成为中华石刻艺术的一个重要支脉。

富平石刻能在陕西厚重多彩的民间文化大观园里脱颖而出,离不开它所使用的石料。富平石刻主要使用当地盛产的墨玉,古人将其称为“贵美石”,被称为刀工之上佳珍料。富平墨玉以其质地细腻坚韧,色泽乌黑发亮,耐酸碱、耐寒热、耐风化等特点而闻名天下。经过选料、采料、雕刻等制作工序,当地的墨玉摇身一变成为牌坊、亭楼、造像、护栏等。

富平石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九州,除了此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外,2018年还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富平石刻正不断为富平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除了用石头雕刻出艺术品外,陕西人也将“土”运用得炉火纯青。在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一处深幽的窑洞中,工艺大师正用双手赋予陶泥生命,“土”在一双双巧手之下变换着形态,经过烈火的洗礼,成了精美的工艺品。

陈炉人祖祖辈辈以烧制陶瓷为业,炉火千年不绝。如今,陶艺已经成为陈炉古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产业,形成了从陶瓷坩土开采、运输、初加工到陶瓷制作、烧成、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座小镇与陶艺结缘千年,如今的陶艺产业也支撑着小镇越走越远。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既是文化惠民工程,也是文化富民工程。陕西正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普及推广工作,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记者 杨露雅)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