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校园内外 打通落实“双减”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通道
来源:西安航天基地 2021-10-27 16:37
“三个课堂”的提出是陕西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总要求,推进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在“传承与创新”的办学思路下,建立了“承·新”课程体系,确定了以“德”立人、以“智”慧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成人的五育体系,构建了基于国家课程的第一课堂(基础课程),突出个性培养提升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拓展课程),联动校园内外、突出知行融合、提升人格养成的第三课堂(综合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科教育与德育相整合的课程育人模式,打通了落实“双减”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通道。
打开融通创新之门
校内教育是实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主要场所,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基于课程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基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架起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通道。
传统文化课程
皮影课
学校在“承·新”课程实施中,把同一个领域的内容视为一个课程群落,形成横向的课程类别。比如,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学科艺术、体育、数学、科学、文学相结合,基于国家课程开发了校本课程——皮影、剪纸、益智课堂、STEM课程,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学科课程学习后,通过在第二课堂的学习、社团课程的参与,延展了学习路径,丰富了学习内容。
打开资源拓展之门
“承·新”课程践行“三个课堂”提出开阔教学资源的时空,在学校与家庭、社会融合方面进行实践。
融合实践活动
建立课堂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柔化学科边界,统筹课内课外。基于“承·新”课程的发展,以夯实教学基础、发展兴趣特长、拓宽视野能力为着力点,统筹航天区域文化特色,从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城市守护等方面,整合园区内教育资源,建立“承·新”课程的区域实践基地。
同时,组织学生走出校园,通过现场参观、社区访问、实地调查等方式,开辟“承·新”课程的第三课堂,推进“承·新”课程实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三个课堂”实施的有机融合。
打开素养培育之门
“三个课堂”是对“承·新”课程规划的过程实践,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第一课堂的主体地位,创新基础课程实施的教学范式,使第一课堂的育人效应最大化。
素质培养课
在第二课堂的实施上,学校注重设计拓展课程的实施路径,开发重体验、重探究、重统整的拓展课程,构建了全员参与的分级阅读课程、传统文化课程、STEM课程等校本课程群,还开发了基于学生兴趣培养和素养发展的90多个门类的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
沙画课
除此之外,开展“中国记忆”“阅读季”“艺术季”“体育文化节”“科技创新节”“劳动实践”等校内实践课程,实施第二课堂,强调国家课程的项目化实施,指向统整的主题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打开科学评价之门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学业评价、身心健康、兴趣发展、实践参与等方面,建构了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建立一生一档。
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诊断第一课堂的教育质量;联动校内外,注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将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的学习记录、评价,如结合德育课程中的“学生在校30+”培养,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社会公益(志愿者)活动、校外研学等综合学习过程,贯通学生“三个课堂”的全过程学习,改变评价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发展,建构科学的评价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