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视频短剧、戏迷擂台赛……西安打造“送戏到身边”秦腔惠民新格局

来源:西部网 2025-08-20 21:30

8月20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丝路秦声 千年回响”秦腔文化主题新闻发布活动,介绍近年来西安在秦腔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发展成就、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关情况。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近三年来,西安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000余场次,秦腔剧目占比超70%,以秦腔视频短剧、3D电影版秦腔剧目、乡村戏曲大舞台等形式和活动助力秦腔艺术繁荣发展。

becf0f28f5e865de5541c3be696e0236.png

发布会现场

西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程锐介绍,2023年起,西安增设秦腔院团改革发展补助资金,每年下达市级专项补助资金2550万元。2025年起将区县国有院团发展补助资金由550万元提高到900万元,惠民演出每场补助标准由7000元提高到平均每场1.5万元。“今年3月,我们出台了《西安市进一步推动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采取设立市级艺术基金、建立帮扶结对机制、实行‘商演+惠民’模式等创新举措,发挥好文艺院团传承发展秦腔艺术的主力军作用。”

在惠民演出方面,程锐介绍,西安举办秦腔戏迷短视频大赛,秦腔视频短剧《火焰驹》开创戏曲竖屏短剧先河;推出3D电影版《三滴血》、秦腔虚拟数字推介官“秦筱雅”;组织区县开展“戏迷达人秀”“戏迷大赛”“秦腔戏迷擂台赛”,深受群众好评。其中,周至县乡村戏曲大舞台、长安区群众秦腔擂台赛,5000余名群众登台献艺,300余万观众线上线下多个渠道观看好评如潮。“我们还将在易俗社街区、幸福林带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基础上继续增设10个左右惠民示范展演点,加快形成‘东南西北中 送戏到身边’的秦腔惠民新格局。”程锐说。

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国家级非遗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表示,通过委培班的形式,“00 后”的学员不仅能接受唱念做打等传统训练,还增加了戏剧理论、舞台技术等现代课程,秦腔武戏人才断层的问题有效得到改善。“易俗社、三意社一直坚持‘一团一戏一梯队’的培养办法,以‘老戏骨带着,中生代领着,新生代跟着’的模式,让经典剧目既能保持原汁原味,又能不断有新的解读。”惠敏莉说。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让秦腔与年轻受众、青春语态更加“接轨”,作为西安的两座百年剧社,易俗社、三意社有着众多创新举措。“我们的《易俗社·梨园夜》夜游项目把百年博物馆变成了‘活态艺术世界’,游客能穿戏服、画脸谱,深入了解易俗社一百多年的历史。”西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说,易俗社希望通过创建文旅融合的新场景,把秦腔从舞台艺术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西安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张崇学表示,三意社在社交媒体平台开启专业院团“艺播计划”的直播活动,目前已累计进行了近300场直播活动,总观看人数突破了700万人次。“通过秦腔唱段演唱、技艺表演、戏曲音乐科普等内容形式,三意社与全网戏迷互动、拉近距离,实现了‘老剧种圈新粉’的突破。”

起点新闻记者 陈嘉欣 实习生 邵馨田

审核 康乐群 李卓然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