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女儿行|刘永生家庭:传承好家风 守护村民生命健康
来源:西部网 2025-05-16 09:08
医者仁心,人间大爱。5月15日上午,“黄河女儿行”采访团走进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探访被誉为“最美家庭”的刘永生家庭,感受乡村新颜。
66岁的刘永生一边翻看泛黄的就诊记录本,一边将血压计、听诊器装进已磨损严重的出诊包,这个扎根黄土沟壑49年的乡村医生,用半生光阴践行着“不让一个乡亲因病掉队”的朴素誓言,在秦岭褶皱里谱写出一段动人的生命守护乐章。
刘永生行医49年,接诊人数超过12万,其儿子刘博在父亲“医者仁心”的精神熏陶下,他们一起守护着全村人的健康。
“我会始终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当个医生,不要忘了乡亲们给咱的帮助。”母亲的话一直响在刘永生的耳边。他忘不了母亲反复念叨的事:两岁那年,刘永生右腿出了意外,家里没钱看病,母亲急得放声大哭。村干部知道后,动员大伙儿零零碎碎共凑了20块钱,及时治好了他的病,才没落下残疾。
因为这份乡亲们的恩情刘永生立誓一定要在村里当个医生,他暗下决心,苦学医术,为村里的乡亲们看病。“我行医49年,为的就是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并且我会始终守护着乡亲们。”
刘永生不仅医术精湛,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理疗,他得心应手。为了让乡亲们少花钱治好病,他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出一套专门治疗农村常见病的方法,深受患者好评。他常常自掏腰包为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多年来,为患者减免的费用累计达数十万元。遇到实在还不起钱的患者,他干脆撕掉欠条。
“年过六十不算老,农村医疗继续搞,胸中只要有口气,背上药箱不放弃”,刘永生笑言。
“我们医疗卫生室从不打烊”
在这30平方米的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成为了守护乡亲们健康的温馨家园。村卫生室成了五室分离的标准化卫生室,可以化验、制氧、做心电图。
整齐摆放的医疗设备、针灸床、药箱……无不显示出对乡亲们健康的关怀。诊疗桌上,一本厚厚的“健康档案”清楚地记录着村里人的病情,细致入微。
“我们这个卫生室从不打烊,也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刘永生对记者说道,“有时间到凌晨两点还没有下班,有时候早上四点就到这里,只要电话响,我人就立马到,绝不能耽误患者的病情。”
除了治病,刘永生还定期举办健康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活实例,教乡亲们预防感冒、腹泻等常见病,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身体健康指数越来越好。
“我的儿子孙子一起留在这里行医”
昔日,刘永生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村民送医上门;如今,儿子运用新技术为乡亲们诊疗,诊疗手段虽变,但“医者仁心”的家风始终未变。
刘永生的儿子刘博大学毕业后,受到父亲的影响,回到村里,接过了乡村医疗的接力棒,一起壮大乡村医疗事业。这份传承,不仅是家庭精神的延续,更是乡村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希望。
“我的父亲出急诊的时候摔倒过好几次,这是我非常担心的,我想留下来照顾他,并和他一起为百姓看病。”刘博信心坚定地说,“我父亲对待病人特别有耐心,他非常值得我尊敬,我一定要和他一样,做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
刘永生深知,有小家才有大家,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想和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服务更多的人。“我的儿子,孙子,我侄子前后有十来人,一起留在这里行医。”在刘永生的感召下,潼关县800多名医务工作者成立了“刘永生志愿者服务队”。他们活跃在全县社区、乡村,开展志愿服务,累计开展活动163次,服务群众7万余人次。
多年来,刘永生先后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全国“最美医生”“陕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还入选“陕西省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读物”。今年4月28日,他光荣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刘永生家庭两代人乃至三代人对乡村医疗事业的默默奉献。
(记者 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