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送第34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公示:别让跑不动的数据,拖了“为人民服务”的后腿
来源:西部网 2024-05-13 09:00
别让跑不动的数据,拖了“为人民服务”的后腿
请听陕西台记者采制的评论:别让跑不动的数据,拖了“为人民服务”的后腿。
西安市莲湖区劳动一坊社区,今年79岁的李巧霞和一个重度残疾儿子一起生活,每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高龄补贴和低保金这4项补贴,每年都要认证复审,全靠社区的工作人员上门帮忙:
“这个老人首先她是计生特扶家庭的,老人的儿子是一个重残。老人年龄也比较大今年都已经79了,高龄补贴是发着的,而且她是我们的低保户。居民养老我们给她认(证),高龄补贴我们给她认(证),然后低保复审的时候要入户,计生特扶也是我们帮她认(证)。她自己有肢体三级残疾,她也行动不是很方便,所以基本上这些复审,只要到了都是我们协助进行认证,还有像那个医疗保险,交钱的话,因为她不会用手机,也是我们帮她代办。”(录音完)
不同补贴属于不同部门认证发放。养老金领取归口人社部门,计生特扶和高龄补贴属于卫健部门,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都属于民政部门,不同补贴需要分别认证。
对于79岁高龄的李巧霞老人来说,一年多次的认证复审,她根本分不清,也操作不了。老人也提出疑问,为什么她领的所有补贴不能每年统一只认证一次呢?这样她也省心,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不用反复上门。
在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街办美尚社区,记者了解到,高龄补贴复审和养老金领取年审需要分别由两位工作人员来完成:
“居民的高龄补贴和企退人员的高龄补贴,这是高龄补贴口,这是一个人。居民的养老复审是在另外一个专干那里,就是等于养老和高龄分开。合在一起就会对老人混淆了,你知道吗?这边如果是我一个人去通知养老该认证了,老人就会认为是高龄该认证了。然后了,我到4月份高龄该认证的时候,有的老人就以为是养老又要认证。” (录音完)
不同补贴多次复审不仅增加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容易让年老、健康状况不佳的群众难以及时关注并操作。如果错过了复审导致补贴不能领取,最终会让政府的惠民政策打了折扣。
渭南市富平县76岁的董振宏是一名重度残疾人,每月领取12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年镇上工作人员上门进行残疾人补贴年审。由于分不清高龄补贴复审和养老金年审,邻居帮忙完成养老金年审后,没有及时进行高龄补贴复审。2022年1月取钱的时候发现,2021年度8月到12月的高龄补贴没有发放。2022年1月完成复审后,后面的补贴正常发放。但根据渭南市规定,补发不能跨年度,所以2021年停发的高龄补贴不能补发。最近联系老董,他仍然分不清两个认证的区别,只清楚孙子帮忙用手机给照两次相:
“照相呢,在手机上,知道一年就是两回事,二三月跟九月份还是十月份。我看是(2021年)有四五个月没有发,我脱审了,我以后问人家,说补不上。” (录音完)
各项认证复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生存验证。人社、卫健、民政这些部门之间,有没有可能打通数据壁垒,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让数据多跑跑路,给基层工作者和群众减减负呢?
就在几天前,省卫健委和省人社厅联合发文称,已经完成“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复审”和“养老待遇领取”认证信息共享,两部门要建立联合办理工作机制。养老金和高龄补贴认证信息共享,两次认证变为一次,说明部门之间数据壁垒可以打破。那么,更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能否尽快实现呢?记者就此问题联系省人社和卫健委,两部门均未对此作出回应。
据了解,省外的一些地区早已开始探索多部门信息共享,有效提取待遇领取人员生存状态信息,实现平台信息比对认证,进而“静默认证”。相比之下,我省在这方面工作推进较为迟缓,相关部门缺乏主动提升服务的积极性,存在等上级部门安排,不主动、不冒头、不提议,只讲困难不提解决方案的怠惰思想和慢作为的工作作风。各部门数据在各自地盘“躺平”,数据“躺平”不跑路,结果就是让老年人,特别是老年残疾群众和基层工作人员被反复折腾。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优化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陕西已步入中度老龄社会,如果政府相关部门不能站在老年困难群体的立场感受去设身处地提升政务服务质量,不能积极利用智能技术和大数据信息提高工作效能,不能主动改进工作作风,让群众享受信息时代的便捷,又何谈政务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政府部门积极主动作为,让数据多跑路,给群众减负,给基层减负,这是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明确方向和具体要求。解决群众实际需求和困难的节奏迟缓拖沓,职能部门不作为或慢作为,都是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