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回忆丨陕西援助苏丹医疗队:53年援外路 仁心仁术跨越山海

来源:西部网 2024-01-31 15:24

编者按:自1971年起,陕西先后向苏丹、马拉维派遣援外医疗队48批1298人次,累计接诊患者846.69万人次,救治住院患者45.11万人次,实施手术25.31万例。一批批医疗队员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展现出三秦儿女不辱使命、为国争光、为陕西添彩的良好风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即日起,西部网·陕西头条推出系列报道,讲述属于他们的故事。

d8709a672320ca6eb9581b4b83bf3746.jpeg

中国(陕西)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

西部网讯(记者 马晴茹)2023年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34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被授予“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队长郭永说,“这不仅是对医疗队的奖励,更是对陕西省援外工作的褒奖,是所有参与援外工作前辈共同的荣誉。”

一年间 援外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56606人次

“受奖时刻倍感光荣,援外经历更毕生难忘。”郭永说,无论是初到苏丹的压力,亲历战火的震撼,时局动荡的艰难,还是伙伴相濡以沫的坚守,一张张异国面孔康复时感激的神情,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4a2b9b1b104979068aacebd4e43ddbe4.png

中国(陕西)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出国欢送会

2018年10月,第34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抵达苏丹。由于苏丹光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白内障患者人数众多。医疗队决定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免费治疗活动,从项目审批、药品耗材采购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159 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得以重见光明。

非洲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地区,为第一时间抢救一名出生后无自主呼吸的新生儿,医疗队员在没有任何复苏设备的条件下,冒着被感染风险实施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一个小生命就这样伴着一声嘹亮的啼哭来到了这个世界。

在医疗队的精心治疗下,脊髓肿瘤、重型颅脑损伤、失血性休克等一批疑难、危重患者痊愈或病情缓解……许许多多的故事发生在那片异国土地上,医疗队所展现出的高超的技术、敬业的精神、博爱的胸怀让他们收获了苏丹人民的友谊。

“难得的是我们有一支特别团结的队伍,不仅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中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坚守,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后,医疗队员们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郭永说。

援外一年间,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56606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210人次,完成手术4795台次,累计为驻苏华人提供常规诊疗服务156人次,抢救危急重症4人次,体检20余人次,医疗队开展的11项技术填补了当地医院的专业空白。

由“输血”到“造血”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构建援外医疗工作新格局,队员们一方面会把一些简单的手术或大手术中不复杂的部分交给当地医生主刀,然后从旁指导。例如,第34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将“截骨矫形术”“三针缝合法”等原创或带有中国特色的诊疗方法教授给当地医生,慢慢提高他们的医疗技能。

此外,医疗队员还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例如,第10批援马拉维中国医疗队队员谭敬在义诊期间得知,由于当地麻醉医生不会中心静脉置管,一位脾切除患者术中失血较多,突发血压下降进而心跳骤停没能抢救过来,她心情特别沉重。为此,她紧急备课,为当地医生开设了两节“颈内静脉置管”课程,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让更多马拉维患者从中国医疗队传授的技术中获益。

每次手术都是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每次治疗都是一次真实的带教示范,开展专题讲座、技术培训、临床传帮带,他们在遥远的非洲播撒医学的种子,等待着来年生根开花。

坚守奉献是不变底色 一棒接一棒在非洲大地书写“中国医生”形象

1971年4月,为响应国家号召,陕西派出20人的首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奔赴苏丹,揭开了陕西援外医疗的序幕。

53年间,我省援外医疗队员们如蒲公英的种子,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启程,跨过江海,越过崇山,落在非洲大地生根开花。一次次离开祖国、分别亲人,他们跨越山海,舍小家为大家,只因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

第一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队员晏克娜动身前往苏丹时,最小的女儿只有10个月大。作为第一批赴苏丹的援外医疗队员,除了业务过硬,还要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晏克娜是院里符合条件的人选之一,当组织将决定告诉她时,她没有任何犹疑,说:“行,我去!”

不以山海为远,不惧天高海阔。53年来,一批又一批,一棒接一棒,他们坚定接过使命,继续扛鼎责任,心系祖国,胸怀大局,舍小家为大家,舍亲人为救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用厚植于中华土壤的优良品质在非洲大地书写“中国医生”形象。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