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郭秦川:发展县域经济怎么办?怎么干?
来源:西部网 2023-05-31 16:18
从行政区划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观察,县域经济主要特性是以第一产业为重要基础支撑的经济类型或模式。也就是说发展需要“城乡融合,一体推进”,这个城就是县城,乡就是广大的农村。
县域经济怎么办?怎么干?要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持续实施动态监测,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首先,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县城基础设施改善和优化,特别是市政公用设施品质评价、改造、更新和优化,立足城乡一体化、体系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综合治理与调度统筹考虑,加快乡村振兴要素推进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框架构建与优化,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与经济发展现代化推进,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化,在传统产业固优强优中推陈出新。
重点在县城产业布局优化,在乡村乡镇企业配套与延链、拓链、强链上做文章,在农业产业化提升提品、增量增值中找出路,着眼民生福祉需求和工业供给、服务业扩容为内容,不断增强县城/乡镇的产业和人口综合承载能力与治理能力。
其次,织好县域经济发展网。就是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在县城经济外接内链、外链内联上谋划产业,培育市场。既要突出县城的经济小中心,又要联动乡镇节点特色产业,特别是优质乡镇企业壮大、培育和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以县城为主体,以乡镇为节点的体系性发展格局。
第三,优化政策制度,推进要素流动效益。要将党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政方针政策制度与县域经济、乡镇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政策的指导性与鲜活的客观市场主体、产业现状、内需方向、供给动能、效率与效益、价格趋势等综合考虑,且不可将县城发展与县域发展割裂开来,重点推进涉农和三次产业融合性资本与产业活动单位向乡村投入,提高乡村经济活力并支撑县域经济的壮大。
第四,因地制宜,百家争鸣,斑斓色彩。县域经济的发展因其所处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环境及条件差异较大,在改善人居环境和条件基础上,要融合三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用最朴素最简约的方式,深化、推进和挖掘属地产业,构建产业小集群,发挥和凝聚群众智慧,拓宽百姓致富渠道。
第五,科学合理监测,客观清晰反映。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结构与布局、长期与短期等方面,需要持续高质量实施动态监测。同时,重点要优化指标结构,完善监测体系逻辑性、普惠性、可比性和预判性,兼顾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别化与差异化,正确反映政策制度公平平等性和连续性。
要使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转化成找短板、扬优势、查漏洞、疏通道、解疑惑、谋思路、转动能的要素源泉,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路径和支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抓手。
(作者系陕西省统计局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