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丨年旅游总产值10亿元 一座关中小镇如何实现华丽“蝶变”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08-18 19:05
编者按:聚焦全省乡村地区显著变化,讲好陕西小康的“老乡”故事,反映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部网、陕西头条推出“走进乡村看小康”系列报道,讲述三秦大地上“乡党们”的幸福生活。
袁家村外景。
西部网讯(记者 高冠涛)袁家村年游客接待量600万人次、年旅游总产值10亿元、人均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走进袁家村,不仅有仿古建筑与各具特色的街道,还有星巴克、肯德基和五星级酒店。709亩的土地,袁家村如何依靠最初的62户286人,发展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第一村?
年游客接待量600万人次
袁家村地处陕西关中渭北,隶属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曾经,一提到袁家村,人们只会联想到“地无三尺平,砂石到处见”“耕地无牛,点灯没油,干活选不出头”,村民们居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
直到1970年村里开始开始发生了改变。当时年仅24岁的郭裕禄出任第36任队长,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开始挖坡填沟、平整土地、打井积肥,曾经“靠天吃饭”的坡地也一改往日面貌,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粮食亩产更是从160斤逐年提高到1650斤,户户有余粮成为现实,一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80年代的袁家村实现工业兴村。
多年来,村里先后建成水泥预制厂、印刷厂等村办企业,汽车运输队、建筑队相继成立,土地承包到农户后,“果业收入+工资收入+村集体分红”的新模式也使得村民收入迈上了新台阶。2000年该村人均年收入由1970年的29.6元增加到8600元,集体资本积累达到1.8亿元,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康村”。
2007年,袁家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决策,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等形式,集体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110亩的康庄老街、唐宝宁寺及53户农家乐。
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手绘图。
袁家村的文旅产业发展,也由此拉开了大幕。
“袁家村在发展之初,就明确了自主发展的路径。我们始终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琪表示,通过搭建旅游平台,吸引能人或手艺人进入经营并扶持优势项目,再通过股份合作,实现全民参与、股份共享。
以关中印象地为主发展文旅产业,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从种植、加工、销售三个环节整合资源,保证优质农副产品供给,推动三产融合;建立农民合作社、鼓励村民及邻村农民返乡就业......“从以留住乡愁到发展创意文化休闲度假,袁家村正在从量变向质变提升。”王琪表示,目前已逐步实现了“阳光下的袁家村”向“月光下的袁家村”转变。
袁家村夜景图。
14年的发展,现在的袁家村正在打造10条特色旅游街区、已建成8大作坊(农民合作社),并先后引进关中大观园、旅者营地、高空漂流、直升机观光、生态观公园、坦克营地等体验式旅游项目,现年游客接待量600万人次、年旅游总产值10亿元、人均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
小镇要“进城” 更要“出省”
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我们提出了‘走出去战略’,既要‘进城’,也要‘出省’。”王琪介绍,“进城”就是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开设“袁家村城市体验店”,“出省”就是用袁家村总结的经验和思路,在其他省份打造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袁家村”。
袁家村“出省”战略布局图。
王琪说,“目前西安、咸阳、宝鸡三地已开设17家‘城市体验店’,青海、山西、河南、江苏、海南五省已打造了5个文旅小镇。”
据悉,袁家村已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截至2020年,袁家村吸纳就业3000多人,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