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眉县:眉县汤峪镇打造太白山脚下宜居宜业和美村镇
来源:西部网 2024-10-17 10:29
西部网讯(记者 鲁鹏飞)丰收在望的猕猴桃产业园、乡村振兴彩色墙绘、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干净整洁的农村庭院……乡村振兴和美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步入宝鸡市眉县汤峪镇楼观塬村,让人一下进入到乡村的宁静与恬美中。
近年来,眉县汤峪镇楼观塬村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聚焦补短板靶向施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村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改善,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太白山脚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环境大提升村容村貌大改观 曾经的后进组变将来的风景线
眉县汤峪镇楼观塬村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村域分布东西狭长、群众沿山而栖,形成9个村民小组,574户2163人。近年来,楼观塬村立足自然禀赋,搭乘乡村振兴“快车”提速发展,乡村风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今年来,楼观塬村紧抓“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发展机遇,对照“四美一强”五个方面41项指标进行自查,对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顽疾问题,对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靶向施策,增补短板、夯实基础,点位试行惠及全村。
楼观塬村因地制宜,下大力气长效解决厕所、垃圾、污水面临的“三大难”。镇村两级因地制宜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根据小组区域分布,通过跑项目、挣资金解决当前治理盲区,通过制度保障确保运行顺畅。在厕所治理方面,楼观塬村重点围绕2组75户厕所不达标问题,争取项目资金,根据农户住房分布特点,另辟蹊径,变单户式改厕为集中联排式改厕,建立改厕农户轮流抽排制度,既节约了成本,又建立了长效制度,更获得了群众赞誉,此项工作荣获全省殊荣;在垃圾治理方面,依托2023年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采购物品,围绕垃圾收集、垃圾转运,根据村庄集散分布,巷口安放垃圾桶、组间设置转运站、村内设置垃圾场,配备桶装垃圾收集车1辆、厢式垃圾转运车1辆,建立户投放、组收集、村转运的日清日转制度,彻底解决了无处安放垃圾;在污水处理方面,对排污设施条件较差的7组、8组、9组正在实施排污渠道维修,并计划在渠道下游修建生态沉淀池,建成后定期清理池内沉淀物,解决污水横流问题。
楼观塬村党支部书记任路路介绍说,村子集中实施了厕改、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生活污水排放、门前屋后改造提升工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子1200余米门前排污渠道修复贯通,让曾经的后进组变将来的风景线。
村庄美,产业发展也要兴旺。面对猕猴桃低效果园产量低、无人管的问题,楼观塬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政引领作用,争取财政衔接资金对100亩低效果园实施“四改五提升”,提升果园管护设施。在征得20多户农户的同意下,积极与县内龙头企业合作,探索推行“党支部+企业+集体经济+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将其中的50余亩的低效果园流转企业,形成企业科学管理、统一收购,群众园下务工、猕猴桃成果保底双收入,村集体土地流转稳定收入的共赢局面。
“建设完成110万‘四改五提升’百亩猕猴桃示范园项目,完成投资350万新建60吨冷库已租赁,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收益。投资60万元建设菜籽油加工厂二期项目正在施工建设,激活股份经济合作社活力,利用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菜籽油厂创建‘楼观缘菜籽油’品牌运营良好。投资616万元建设楼观塬水土保持项目已完成60%。2024年,实现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规模目标。”任路路介绍说,村子通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促进猕猴桃、中草药、粮食种植等农产品增产增收的同时,不断发掘产业项目,实施一批符合本村实际、迎合市场需求、可操作性强的项目,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
“千万工程”助力汤峪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
“楼观塬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是‘千万工程’在秦岭脚下的生动实践,已成为汤峪镇‘千万工程’建设的新样板。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千万工程’的经验和做法,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创亮点。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五个眉县’建设贡献汤峪力量。”眉县汤峪镇党委书记许海博表示。
眉县汤峪镇党委书记许海博介绍,今年以来,汤峪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全面打造环境美、产业美、治理美、生活美、党建强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镇党委成立专班,指导基层党组织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建立“周碰头、月调度、季推动”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建引领、支部带动、党员示范、群众行动”的浓厚氛围。
全力推动镇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累计投资3300余万元,建成冷库、艾草加工、果醋加工等集体经济项目25个,建成猕猴桃示范园4130多亩,发展大樱桃、甜柿子等特色产业3000余亩,建成全县首家镇级电商服务中心和猕猴桃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中心,联农助农成效显著。
同时,汤峪镇投资500万元实施农村改厕整村推进,卫生院厕所普及率达86%,投资200万提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置机制,投资400多万元实施污水管网改造,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治理创新上,指导各村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一约四会”“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两所一庭一中心”联动机制,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面推广“陕农经”平台,实现了基层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