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人VS铁心债主:看法院如何用“法律温度”融化四年坚冰
来源:安康中院 2025-07-30 09:08
老谭心里的怒火,足足灼烧了四年,愈燃愈烈。四年前,他借给吕师傅4.5万元本金,约定1000元利息,可到期后吕师傅迟迟不还。即便老谭手握法院白纸黑字的判决书,吕师傅还是像人间蒸发了一般,这笔钱成了老谭的一块心病。
2025年6月25日,老谭攥着生效判决,黑着脸来到宁陕法院执行局接待室——他这次是铁了心的,这笔钱要一分不少地还给他!立案当天,执行法官便依法冻结了吕师傅名下的银行账户,可结果传来时,老谭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账户里仅有4000元余额。
“整整四年,就只有这点钱?他准是把钱藏起来了!”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身,双手紧紧攥着那份判决文书,指节都泛了白,又急又气的话语里,嗓门带上了明显的颤音。
然而,执行干警没有停下脚步,立刻展开深入调查。真相却令人揪心:吕师傅突发脑梗,正躺在县医院的重症病房里,这笔钱是家人东拼西凑,准备给他交下一期治疗费的救命钱,而他名下既无房产也无车辆,再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
法官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核实,情况比预想得更糟,便立刻找到老谭,详细说明了吕师傅的危急病情和账户里那4000块钱的用途:“老谭,情况确实特殊。吕师傅现在全靠这钱续命,家里也是没有其他办法了,你看,是不是能考虑……”
“不行!”老谭斩钉截铁地打断,脸涨得通红,“法官,我理解他病了,可谁理解我这四年?我的钱也是血汗钱,法院判了,他就得还,账户里的钱,一分也不能解冻!他生病是他的事,我的权益必须保障!”老谭的态度异常坚决,没有丝毫通融的余地。承办法官一下陷入了两难。一边是急需4000元救命钱的被执行人,一边是坚持维护权益的申请执行人。强制执行将危及生命,不执行则损害司法权威与债权人权益。
调查工作以更高的强度、更细的筛网再次启动。执行法官逐页翻阅吕师傅的个人档案,一条曾被忽略的关键信息突然跃入眼帘:吕某是某单位的正式职工,按照国家住房公积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均需按月缴纳住房公积金,这一信息让法官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案件迎来“柳暗花明”的突破口吗?执行法官火速赶往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亮明身份、出示法律文书并说明案情后,查询结果显示,吕师傅的公积金余额足以覆盖4.6万元执行标的。经过执行,案款顺利划拨到老谭手中,同时冻结的4000元救命钱也得以解冻。
当法官将执行案款到位的凭证交到老谭手上时,老谭愣住了。他没想到,在坚决不同意动那“救命钱”的情况下,法院竟然这么快、这么彻底地把他的钱执行到位了!
压在心头四年的石头彻底落地,愤怒和焦虑被巨大的释然取代。“法官……这……这……”老谭一时语塞,脸上表情复杂,有惊讶,有感激,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谢谢!真没想到……这么快。”
与此同时,医院里,吕师傅的家人也接到了法官的电话告知:债务已通过合法途径全额清偿,那4000元医疗费的账户冻结已经解除,可以安心使用治病了。得知不用动救命钱就还清了债务,病床上的吕师傅浑浊的眼中涌出泪水:是解脱,更是对法院工作的深深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