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兴 农民腰包鼓

来源:陕西日报 2023-02-01 09:47

2639f9f9-9a2d-4750-908c-791bf80c7a03.jpg.1

山阳县高坝店镇金山村猕猴桃产业基地一角(资料照片)。记者 程伟摄

记者 程伟 通讯员 张宏

1月17日早晨,山阳县户家塬镇户家塬社区东塬组村民程小玲和往日一样,骑着电动自行车,按时来到陕西秦岭清雅茶叶有限公司上班。

“自从县上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这家企业对我们茶园进行升级改造后,我家的3亩耕地如今每年有1800元土地流转收入,我还被这家公司聘为工作人员,每月工资4000元。”程小玲高兴地说。

程小玲是山阳县实施联农带农机制以来的受益者之一。

去年以来,山阳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加大特色产业帮扶力度,通过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强化延链、强链、补链,让群众脱贫不返贫的根基更牢固,持续增收的步伐更稳健。

茶园升级 家门口就业挣工资

如今的户新海,每天总是乐呵呵的,除了儿子和儿媳妇在外打工挣钱外,全家去年又增添了两项收入:土地流转和村里的茶园务工收入。

“多亏了村干部和企业的帮扶,让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挣到钱。”户新海说,“为了确保我家多渠道增收,村干部介绍我到陕西秦岭清雅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园里务工。我负责浇水,每天工资100元,去年务工收入7000多元。企业还流转了我家1.5亩坡地,一年还有900元土地流转收入。”

据了解,2022年初,山阳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陕西秦岭清雅茶叶有限公司,对户家塬镇19个村(社区)进行茶园升级改造——由企业流转土地,投资改造后统一栽苗、统一管护。3年后茶园进入采摘期,企业再将茶园无偿归还农户,实行“改茶归农”经营模式,农户自主经营管护,公司回收新鲜茶叶。投资风险转移,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去年以来,山阳县为了确保群众持续增收,在扶持产业带动就业上,狠抓排查分类,结合动态监测与帮扶,依托大数据监测平台,发挥村“四支队伍”和4966名基层网格员作用,紧盯农民增收和联农带农,逐户排查研判,实施按劳动力分类与按发展意愿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因户制定政策和措施,确保产业健康发展、群众就业增收。

在劳动力分类上,山阳县对有劳动能力的群众,采取发展产业、强化就业创业等方式带动其持续增收;对有弱劳动能力的群众,采取就地就近务工、开发乡村公益岗位等方式实现其稳定增收;对无劳动能力的群众,采取兜底保障、收益分红等方式确保其收入达标。

此外,山阳县对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县域内就业的,由园区企业、产业基地、社区工厂、帮扶车间等主体带动,县域外就业的,依托劳务公司、村级就业服务保障站等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群众,通过政策奖补、技术服务、金融支持、保险托底等方式予以扶持。

目前,山阳县通过产业就业、收益分红等方式因户因人精准帮扶,共联结带动9.53万农户实现多渠道增收,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2.64万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政策激励 发展药材稳增收

两层4间的小洋楼,院落清雅整洁,室内窗明几净。这是山阳县色河铺镇陆湾村双庙岭组脱贫户金汉珍家去年装修的新家。如今,金汉珍逢人就说:“要不是国家政策好,我做梦都想不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5年前,金汉珍的丈夫病故,曾一度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脱贫政策帮扶和各级干部关爱下,金汉珍家先后享受到政府的低保兜底、产业帮扶等政策,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她也很快走出了低谷。

脱贫后的金汉珍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瞄准了村里的荒坡地,发展了4亩黄姜。同时她还利用农闲时间在西安务工再挣一份收入。

“为了扶持我家发展黄姜产业,政府给我家兑现了3000元产业直补金。去年,我存留了足够的种子后,卖了8000余元的鲜黄姜。之后,我新发展了1.3亩黄姜,政府又给我家兑现产业奖补资金390元。以后每年我都要增加2亩地。”金汉珍笑着说,“这两年手头宽裕了。去年,我把家里毛墙毛地的房屋进行了装修,儿子‘五一’还结了婚。”

农民要富裕,产业是关键。去年以来,山阳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山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山阳县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扶持办法》《山阳县加快“五小经济”发展实施办法》等5项政策性文件,对农户发展产业以及带动农户增收的经营主体予以扶持。

与此同时,山阳县还坚持“长抓药果短抓菌、集中规模抓畜禽、因地制宜抓特色”的思路,按照有产业规划、有政策扶持、有主体带动、有技术服务、有公用品牌、有销售渠道、有保险兜底、有专班负责的“八有”措施,大力发展粮、药、菌、果、畜、茶“6+X”特色产业,推动全县产业规模和效益连年提升。

截至目前,山阳县累计发展中药材59.06万亩、食用菌8060万袋、林果133.99万亩、畜禽养殖535万头(只)、茶叶18.93万亩、中华蜂7.8万箱,累计带动农户9.53万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

农企牵手 庭院种出致富菇

近日,记者步入山阳县高坝店镇凉水井村上湾组村民崔淑琴家的大棚,看见一朵朵蘑菇犹如小伞,正从菌袋的小孔中伸展出来。

“发展平菇对我家来说是挣钱的好门路,我们不掏一毛钱本钱,只需每天浇水、采摘,村合作社负责收购,卖平菇的钱,咱拿的是大头。”崔淑琴高兴地说,“我家是去年8月建的棚,共上了2080袋菌袋,短短几个月,我家就收入6000多元。今年我计划再申请建1到2个棚,争取年收入2万元以上。”

“平菇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每年可产3茬,按照科学种植方式,一个棚一年可收入1万元左右。”高坝店镇党委书记董善平介绍,为了扶持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实现持续增收,早在2017年,县上就引进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给群众建大棚、供菌袋、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等,村合作社负责组织群众生产经营,按照保底价上门收购,所收购产品统一交回公司加工销售,合作社和农户的收益按照平菇保底价享受二八分成。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公司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而且增加了深加工和外销利润,实现了农户、村集体、公司多方共赢。

农企牵手,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据了解,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建成年产6000万袋木耳菌袋自动化生产区、1200万袋海鲜菇工厂化生产区、1000万袋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包装区,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用工1000余人,将1万余户脱贫户镶嵌在食用菌产业链上,实现年户均增收1.2万元。

机制新、政策活,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催化剂”。近年来,山阳县始终坚持走产业联农、主体联户、园区联村、资产联股的发展之路,有效解决了群众不愿干、不能干、不会干的问题。通过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实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模式,将农户牢牢地嵌在产业链上。

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宋军说:“去年以来,山阳县对发展小种植、小养殖等‘五小经济’的群众,已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000余万元。”

“当前,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继续优化联农带农新机制,进一步发挥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实现群众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山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小平说。

截至2022年底,山阳县龙头企业已累计带动2.68万户农户发展产业,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双赢;发展农民合作社677个,累计带动农户3.01万户;24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61个。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