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榆林的共产党员 | 马晓琴:让每一个孩子发出生命的亮光

来源:榆林日报 2022-07-01 16:27

不会自理的孩子,“马妈妈”从穿衣如厕开始训练;不会开口说话的孩子,“马妈妈”挨个儿摸着声带做发音训练;有肢体障碍的孩子,“马妈妈”开展功能性康复训练,教他们卫生清洁和劳动技能;能力再好一点的孩子,“马妈妈”就培养他们学知识,让孩子们自食其力,发出生命的亮光……

横山区500多名特殊孩子所指的“马妈妈”,就是横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马晓琴。

结缘:一条不同寻常的特殊教育之路

她,为何会走上特殊教育之路?

“因为儿子。”马晓琴回忆道。

1996年,为了教会药物中毒致聋的儿子开口说话,她毅然撂下锄头,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特殊教育之路。

熬过风霜,历尽艰辛。几年来,儿子学说话的过程,也是马晓琴练就语言康复训练本领的过程,勤奋好学的她也从一名普通农民转变为特殊教育老师。儿子的一声“妈妈”,点燃了马晓琴坚守特殊教育之路的信心,当时她就暗自发誓,要让更多的聋哑孩子开口说话,让更多的家庭看到希望。

2000年8月,带着责任和使命,马晓琴毅然回乡,在城郊租赁了4间民房,办起了全县唯一的一所聋儿语训学校,她要用行动证实“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聋哑儿童会说话”。

由于教学效果良好,慕名而来的聋儿不断增加,狭小的农家小院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2003年4月,她东挪西借,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校舍。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晓琴的付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认可,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走进特殊学校,关爱特殊儿童。2017年,马晓琴带着几百名学生搬进了占地面积为8600平方米的新学校,学校升格为九年义务教育公办制,更名为横山区特殊教育学校。

前行:“生态办学”点亮每一个孩子的生命

她,是如何教育特殊孩子的?

“让每个孩子发出生命的亮光。”这是马晓琴的答案。

在横山,有一家名叫做“横美味”的“无声”蛋糕店,在这里工作的店员们都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听障人群。“2015年,我们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回来后,因为有听力、语言等障碍,很难找到工作。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马妈妈为我们专门创办了一个蛋糕店,让我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去自食其力。”店员刘建梅一边用手语比划,一边用不太清晰的发音说。

近年来,在马晓琴的带领下,横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秉承“幸福教育”办学理念和“博爱 塑魂 阳光 奋进”的校训,弘扬“让每一个孩子发出生命的亮光”学校理念,以“培养健康人格 掌握生活技能 实现社会融合”为育人目标,通过建设基于生态理念的“生命多彩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好少年。目前,学校初步建构基于课程统领的“文化教育、康复教育、艺体教育、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五大教育特色群,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教育康复服务。

马晓琴认为,每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个孩子都充满无限可能,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和培养,帮助其不断突破身心障碍的局限,协助他们走向社会并服务社会,实现生命的最大可能。

坚守:让特殊孩子自食其力融入社会

她,为何会一直坚持做特殊教育事业?

“想要让更多的残疾儿童被社会接纳,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找到希望。”马晓琴总是坚定地说。

5月30日,横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举办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出生命的亮光”喜迎党的二十大暨庆六一文艺活动,舞台上孩子们肆意舞动,尽情绽放,宛如精灵般,因热爱而璀璨闪亮,因自信而夺目耀眼。

20多年来,马晓琴怀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特殊孩子的浓浓真情,无怨无悔地行走在特殊教育第一线。办学以来,马晓琴一共接收了520多名残障儿童,培养出24名听障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孩子们都能够利用自己所学,投身在不同的岗位,还有18名听障大学生当上了美术老师,他们都在主动创造劳动、实现价值。

“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见证了一个个生命从什么都不会到能够自理,树立远大的理想,走出更广阔的世界;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拓宽了所有人对残疾的认知格局,我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让他们有了更高的培养期望!一路走来,我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是,我的初心从未改变……”翻开马晓琴的日志,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