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秦俑百问微讲堂】铜车马的繁缨

来源:陕西学习平台 2021-05-07 07:44

繁缨,或写作樊缨,也可简称为缨,是古代车上驾马的装饰,曾经作为马车等级的标志。关于繁缨的材料,多数文献说是用动物的尾毛制作。关于繁缨的佩带位置,文献或说系于马头上,或说系于马胸前。修复后的秦陵铜车马,每匹驾马的喉下都悬挂着一件用细铜丝制作的穗状繁缨,考古报告称其为缨络。

考古发掘时,在每乘铜车马的马头部位各出土繁缨8件,其中4件位置明确,分别吊挂在四匹马喉下的勒带上。马勒(络头)的喉带中间有一节呈扭结皮条状的铜条,铜条两端用小银环与旁边的金银勒带相连。铜条的中部装着一个小铜钩,繁缨就挂在这个铜钩上。繁缨呈穗形,中部为一空心的椭圆形小铜球,球径2.2厘米×1.9厘米,球上布满小孔,每个孔中插入7—9根0.5毫米的细铜丝,并用一根三角形的楔子固定。插装完成后,将所有铜丝捋顺,便形成繁缨。铜球的顶上铸接一个环形钮鼻,钮鼻上套一小铜环,铜环与马勒喉带上的小钩挂连。繁缨出土时已经严重锈蚀,现在我们看到的挂在四匹马喉下的缨络,其内部的铜球及挂连结构为原物,但上面的铜丝均为复制品。

秦代用来制作繁缨的铜丝直径只有0.5毫米,这不仅让我们普通人甚至让冶金专家惊奇。对于铜丝的加工工艺,学者们提出了两种推测,一种是低温拔丝法,一种是铜片切割法。由于低温拔丝法不能给出合理的技术工艺,很快就被否定了。而铜片切割法的技术工艺则比较符合青铜加工的特性,获得了许多学者支持。学者们根据古代金属加工技术,推断铜片切割法的工艺流程是:先铸造出一块尽量薄的青铜片,再对其做反复的加热和锻打,使其达到满意的厚度,即0.5毫米左右。接下来采用简单的台式固定切刀,对薄铜片进行切割,切割的宽度也是0.5毫米,所切割出来的合格制品便是制作繁缨的铜丝。学者们还仔细观察了铜车马繁缨残存铜丝的体征,发现铜丝的断面近乎方形,与采用切割法制作的铜丝特征吻合。

对于另外4件因位置不明确而没有安装的繁缨,后来通过修复工作者的细心查对,其佩戴的具体位置也已找到,它们应该分别安装在四匹马耳朵后边的勒带上。在马耳与头顶立鬃之间的马勒额带中部,也有一节呈扭结皮条状的铜条,铜条的形状和结构与喉下的一节相同。以一号车为例,其中左骖马和左服马头顶的这节勒带上用来挂连繁缨的小铜钩还留在原处,右骖马和右服马头顶的这节勒带上则留有铜钩断掉后的断茬。观察出土时的照片资料,可看出未安装的四个缨络中的两枚应出土于左右骖马的耳根下,此处的白色彩绘因为铜锈的污染已经变成绿色。并且在马的耳根与人字形鬃花的根部,还残存着一些已朽断的细铜链。这些铜链应当是用于挂连缨络的挂绳。虽然另外4件繁缨的装配位置已经找到,但由于对其具体的挂连细节仍不清楚,所以在现在陈列的铜车马上还是没有装配。

先秦时期,繁缨是高级贵族马车上标识物,甚至只有天子和诸侯等级的人才有资格享用。《周礼·巾车》记载,“玉路,鍚[yáng],樊缨十有再就”“金路,樊缨九就”“象路,朱镳,樊缨七就”“革路,龙勒,条缨五就”。表明车上繁缨的数量由车主人的身份决定,不可随便逾越。《周礼·巾车》在列举“王之五路”车装饰时,还使用了繁缨、条缨、前樊鹄[hú]缨等不同词语,古人注解认为制作繁缨、条缨、鹄缨的材料不同,繁缨应是用牛尾毛制作,条缨应是用丝线编织的绦[tāo]制作,鹄缨应是用天鹅的尾羽制作。铜车马上的缨穗用细铜丝制作,刻意加工的细铜丝应当是模仿牛尾毛。因此,这种铜丝缨穗应当定名为繁缨。

出土时挂在马喉下的繁缨。

挂在马喉下的繁缨(复制品)。

繁缨残件。

骖马头顶勒带上的铜钩。

服马头顶勒带上的铜钩断茬。

骖马头顶一侧的链条残留。

服马头顶和喉下的繁缨残迹。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