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三秦文学】母亲的烽火青春

来源:“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 2021-01-26 08:04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她看着电视,就能字正腔圆地高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她歌唱时,点着拐杖,中音充沛,浑身散发英武之气。

这时,你会忘记她90岁的年龄,忘记这是在古都长安的闹市区。

她叫曲云娥,退休前为陕西省西安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偶然得知她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因老伴去世不久,她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不便拜访打扰,直到这次给她送“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章”,才如愿以偿。

小区树木繁盛,10月的阳光散射进来,异常幽静。

她的女儿说,近来,她精神头儿突然好起来。大概是因为电视上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

电视上,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孙景坤,镜头拉近,一张合影照片渐渐清晰,那是志愿军归国代表的合照,里面有她青春的身影。

她让女儿拿出影集,为我们打开这张照片。

沈阳桃仙机场,两架歼-11飞机载着117名烈士遗骸和遗物,缓缓降落,机场喷射水门,为归来的英雄接风洗尘。这是自2014年以来,祖国第七次以最高礼仪从鸭绿江对岸那片血染的土地上迎接英雄回家。

时隔七十载,山河已无恙,英雄回家乡。

她热泪长流,“战友们,你们终于回家了。祖国母亲没有忘记浴血奋战、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儿女们……战友们,安息吧,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祖国接你们回家……”她一遍遍低声重复着:“真感谢我们伟大的党,我们的祖国强大了……”

她看向电视机左侧那幅“钻石婚”纪念照,照片上,她和老伴洗尽铅华,却精神矍铄。她目光悠远,深秋的太阳透过窗户,照着他军装上的奖章,散发着一道道光芒。

她颤抖着接过我们呈送的纪念章,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要好好珍惜。”

“是啊,我们不会忘记,一定要好好珍惜。”

回答的同时,我迫切地想走进她的记忆,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她的故事。

她说,“我的事迹没什么好讲的,那么多战友牺牲在我的眼皮底下,他们才是伟大的。”

于是,只得委托她的子女帮忙了。一个月后,她的儿子王晓力先生发来他在茶余饭后,或是睡前小聚同母亲聊天得来的素材。“母亲到底是上了年纪,她的思维是跳跃式的,也许她不愿多说……”王晓力先生说。

我读着那些文字,随同她的回忆,一点点地梳理记忆碎片,查阅资料进行对照,再以文字为线小心翼翼地串起。

一、少年多壮志

“您的《干部履历表》中,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是1945年,那时,您才15岁,一个农村女孩儿,咋这么早就工作了?”

“那个年代,这不稀罕。那一年,当地抗日根据地人民政府聘请我担任小学教员。”

“我参加抗日活动时还不到10岁呢。”她娓娓道来。

“俺老家在山东文登县,就是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的那个文登。抗日初期,那儿就是我党领导当地人民英勇抗日的革命老区。文登地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好,自然环境美,抗战前,这儿的百姓安定富足,民风淳朴。”

“俺父亲勤劳朴实,母亲善良贤惠,家有祖上传下的十几亩土地,一家人生活富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天天在院里院外无拘无束地玩耍,我那时跟野小子一样,爬高上低,任啥儿不怕。”

1938年,韩复渠撤军,山东大部分沦陷,小日本很快就入侵胶东半岛。

“小日本入侵时的情形您还记得吗?”

“记得!一辈子都忘不掉。他们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把全村儿人赶到一块儿,逼迫几个手持木棍和铁锤的汉奸,挨个儿查找'抗日分子'。汉奸把一个中年男人从人群里拉出来,问边儿上一名妇女,'他是不是抗日分子?'”

“那位妇女被吓慌了,说:'是',又要改口,还未来得及,那男人就被汉奸用铁锤砸向头部,当场遇害。”

“那么血腥,您当时害怕不?”

“肯定害怕呀,那是俺第一次见到这么血腥的场面。但是俺不慌。敌人来到俺跟前,恶狠狠地让我说,我故意反问,'啥叫个抗日吗?日头恁高,谁个儿扛得了?'”

“俺逃过了,可是俺的父亲因为宁死不说,被打得皮开肉绽,因为伪军中有一个人是俺家远方亲戚,经他说情,俺父亲才没被打死。这时,打日本的共产党八路军来了,我就觉得八路军是来救咱老百姓的,是咱的亲人。”

“那时,党的地方组织在村子里秘密活动。由于俺家在村儿里有着良好名声,再加上俺父亲母亲的英勇表现,党组织信任俺们,俺家就成了党组织秘密活动的据点。每当组织的人在俺家里开展秘密活动时,俺和父亲母亲就都到门儿外去放哨。”

“有一次,村儿里闯进一批日伪军,强迫各家为他们做饭。党组织根据敌人要求做饭的数量,和指挥官佩戴的军衔,分析出这批敌军是一个营,要赶快通知给驻在附近的八路军。但通向村外的路口都有敌人的岗哨,组织便托付我去送信。我蒙混过敌人,把信及时送给了八路军,使八路军赢得时间,消灭了这股敌人。”

“还有一次,党组织安排一名失去双腿的八路军伤员住进俺家,俺和父亲母亲一起精心照料这位战士。父亲常攒下鸡蛋,或在晚上悄悄杀鸡,母亲采来草药炖好,让俺端去给八路军伤员吃。冬去春来,住了一年多,八路军战士的伤情有很大的好转后,才离开俺家。多年后,这名八路军战士还拄着拐杖回来看望俺们一家。”

经过军民共同努力,胶东地区抗日形势不断好转,特别是由胶东子弟组成的子弟兵,使日伪军闻之丧胆。

文登和周边地区,成为稳固的抗日根据地,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之后,很快就在各村创办了抗日小学,曲云娥成为了第一批学生。

“俺那时候就想像八路军叔叔说的那样,学知识、长本领、打鬼子。有时候看着鬼子胡作非为,乡亲们敢怒不敢言,俺想,俺学得越多,将来就越能打鬼子。”

每次全乡会考,曲云娥都名列榜首。她一边念书学知识,一边参加儿童团,协助村儿里的民兵站岗放哨。

那时人才缺,她学习好,在儿童团中比较活跃,小伙伴儿们都听她的招呼。刚满15岁,组织就找她谈话,让她当老师。后来又派她管周边儿四个村办学校,当了联合学校的校长。

那时她这个校长可是多面手,一要教孩子们学文化;二要教他们去生产;三要教他们同鬼子做斗争。

长期战乱,根据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都受影响,收获的劳动果实还常遭敌人抢夺和破坏。抗日民主政府要全力保障子弟兵在前线作战的各种需要。办学经费经常严重不足。她这个校长要组织师生利用课余和晚上时间制作手工制品进行销售,帮助政府筹集经费。还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对敌斗争。

抗日战争形势好转,日伪军像惊弓之鸟,龟缩在据点内不敢出来。党组织就动员广大党员和积极分子,配合八路军清除敌人的据点。

“俺们那时候同鬼子作斗争可带劲儿了。记得距俺家约2里地,就有一个日伪据点,里面约有200多名日本兵。据点内有一座很高的炮楼,四周是城墙式的防御工事,据点四周开阔,无藏身之地,易守难攻。”

“按照八路军指挥员的要求,俺带领师生和民兵们一起,等天色黑尽,在据点周围开阔地上挖出防弹坑,再把鞭炮放在铁桶里点爆,然后我们齐声呐喊,把小鬼子们吓得方寸大乱,只能胡乱放枪来壮胆儿。”

“一连几个晚上,我们都这样干。把敌人整得疲劳不堪,后来鬼子误以为是'土八路'虚张声势,所以不再理会。那天,到了后半夜,趁敌人熟睡之际,俺们师生和民兵们一起,抬着群众捐献的桌子当梯子,帮助八路军登上据点,发动突然袭击,200多个日本鬼儿还在睡梦中,就作了光屁股俘虏。”

“你看,那时候俺们这些小孩儿人小鬼大吧,俺们学文化、搞生产、打鬼子,样样不落。”

二、跨过鸭绿江

在那特殊的环境中,她的工作经验和斗争经验越来越多,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被党组织列为培养对象。

“俺可记得,俺入党是1947年7月,俺还没满18岁。那年夏天天气很热。晚上,在村儿外的大槐树下,党组织为俺和一批积极分子秘密地举行了入党仪式,俺一边儿举着右手宣誓,一边儿用左手按住俺那激动地突突跳的小心脏,生怕跳得声太大,被敌人听到。树上的知了声声叫啊,也像在祝贺俺们,祝贺俺们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啦,党员,在俺们心中可是神圣的,因为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啊。俺是党员啦,党员可是有标准的,俺从今往后,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听党话、跟党走。”

1948年,中共与国民党反动政府决战之前,党组织和民主政府号召广大青年报名参军。曲云娥家里就她一个孩子,按政策是可以不报名的。

“但俺一心要参军,成为军人才能更好地打鬼子嘛。俺爹妈也支持俺,俺又去动员村儿里几个和俺关系亲的女孩儿一块儿报名参军。俺进了八路军第九纵队,在军营里,俺被分去学习医疗和卫生护理,经过短时间培训,俺就成了人民解放军队伍中一名白衣战士。”

这一去,她的青春岁月便就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度过。参军当年,她就参加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以后,又接到新任务: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如粟裕在《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和华野一九四九年六大任务》的报告中所说:我们两个月休整,一切是为了打过长江去,一切是为了如何渡过长江。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她于5月参加上海战役。那时,他们这一个个热血青年血气方刚,不知道苦、不知道累。每一场血战之后,立功受奖名单里都有她的名字。

上海战役胜利,第九兵团在上海集结整训,为解放台湾做准备。接二连三的高强度作战,加上不服南方水土,她染上了疟疾,身体非常虚弱。

就在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部队接到立即赴朝作战的命令。

首长考虑到她是家中唯一的孩儿,上海刚解放,也需要大批干部,所以让她留在上海工作。

“那咋中呢,当兵不上战场,倒有啥子劲儿?”她已经知道朝鲜战场非常惨烈,那里面对的敌人装备远超我方。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国民党溃败已经毫无悬念。

“朝鲜战场更需要俺们。不让俺去,俺着急啊。”曲云娥的犟脾气上来了,一次次去找首长,“俺是共产党员,俺要带头……”,最后,首长终于批准。

冬装还没来得及配发,她就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奔赴到冰天雪地炮火连天的朝鲜。

“刚踏上朝鲜领土,俺们部队乘坐的火车就遭到敌机空袭,指挥员立即发令:迅速离开车厢,到附近山地隐蔽!”

俺跳下车厢,敌机正在俯冲扫射,俺前面和后面的战友都中弹了,把鲜血和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

敌机在低空盘旋,她卧倒在荆棘丛中,保持一个姿势纹丝不动,直到敌机离开。

那一年的冬天,是朝鲜几十年未遇的寒冬,夜晚气温达零下40-50度。士兵们身着单薄的棉衣在野外就像是没穿衣服一样。一直行军时还好点,可是为防敌机空袭,他们经常不得不在雪地中隐蔽,那个透骨的冷啊,战友们只好相互之间抱团取暖。供给也紧张,饿了抓把炒面,渴了吃把雪,捱到天一黑,就开始在雪地里急行军,鞋子走烂了,就把手套套在脚上继续前进,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预定地点。到达目的地后,顾不上休息,要一鼓作气去和拥有优势装备的敌人战斗。

“关于抗美援朝的惨烈,你们从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听到一些,像英雄黄继光,一个苹果的故事等,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想想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俺都不愿意回忆,一回忆,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就在眼前。”

“还有长津湖之战,'冰雕连'的英雄们,俺是亲眼见到的……”她声音哽咽。

为了追赶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向长津湖一带秘密开进的志愿军战士只能选择最难走的山路。高海拔减缓了行军速度,雪上加霜的是,50年不遇的西伯利亚寒流来袭,让气温跌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冰雕连”125名英雄被冻成冰雕,依然手握钢枪,枪口对着美军撤退方向,保持作战姿势。这些战士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进攻,最终化为了冰雪中永远的丰碑。其中一名战士还留下一首绝笔诗句: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会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1952年2月,她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回到祖国,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检阅之后,立刻又回到朝鲜战场,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1953年7月,美帝国主义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历时两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她转为政工干部,到各部队去做事迹报告。

“对,就在这个过程中,俺遇到了你们的父亲。”她笑了,面颊有一丝红晕。

三、防空洞里度蜜月

“你们的父亲觉悟高,优秀啊,比俺优秀。”她深情地看着孩子们。

他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最早入党的一位老党员,1933年就参加了我党领导下的对敌斗争。抗日战争爆发时,他父亲是区委书记,为了使不满11岁的他免遭日伪汉奸残害,就把他托付给一位在当地八路军部队担任领导的老战友,他从那时就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那时,他因为营养不良,长得瘦小,最小号的军装他穿上都没过膝盖。他正好利用这个条件,再加上机智勇敢,多次顺利完成侦察和送信任务。军事训练中,他非常认真刻苦,年龄很小时,就熟练掌握了射击技术。在后来所经历的多次对日伪军的战斗中,他也用枪消灭过敌人。

百团大战之后,沂蒙山区成为较为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当地抗日民主政府也创办了抗日小学,部队领导出于对他的安全考虑,也希望他能早点上学,学习文化。经过反复动员,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后,他被当地民主政府任命为乡儿童团团长,一边继续抗战,一边在抗日小学学习,很快就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许是巧合,你们父亲也是不到15岁时,就被民主政府任命为区青年干事,不满十八岁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突出表现,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中共山东省委从众多报名者中优选了300多名党员干部加入志愿军奔赴朝鲜,这300多人由他领队。

因为前任教导员牺牲,他刚穿上志愿军军服,就被任命为志愿军某后方基地的勤务营教导员。

基地频繁遭到敌机空袭,他一上任就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所熟悉的地形与敌机巧妙周旋,很快掌握了敌机运行的方向和规律。部队当时还未配备高射炮、高射机枪等重型对空作战武器,他把全营的轻重机枪集中在一起,埋伏在敌机飞来的方向。等敌机一来,就同时对空射击,使敌机再也不敢低空轰炸扫射,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

上报立功受奖人员名单时,他从来不写自个儿的名字。

“可能就是他身上这种机智勇敢和高尚品格打动了俺。你们不知道啊,朝鲜停战之后,俺的追求者可多哩,有职位很高的首长,也有高学历的大学生。但俺就是认准了他。”

“停战了!”1953年7月,老兵们还在积极备战,停战的消息从“三八线”传到鸭绿江畔。停战了,可以回家了!实际上,抗美援朝部队直到1958年10月才全部撤离完。那期间,驻朝部队主要帮朝鲜进行战后恢复和建设。

1953年11月3日,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战用坑道里,曲云娥和爱人举行了简陋的婚礼。

“俺们是在防空洞里度蜜月。”

四、干干净净好家风

“1954年下半年,俺即将临产了,才回到国内。而你们的父亲被选入志愿军作战经验写作班,他得留在那儿,不能与俺一起回来。”

1955年,按照上级要求,曲云娥在东北就地转业,在辽宁省一个县中学当党委书记,又当回老师了。

后来父亲回国,到山西大同市一所新建的军事院校工作。她就调到大同市,先在市教育局工作,后又到父亲所在军事院校的小学和幼儿园,当了校长兼园长。

“这团聚的生活没过多久,你们父亲又被调到一个偏远山区进行秘密国防工作。俺直到十年后才调到他那儿一起工作。”

没过两年,父亲又奉命到青藏高原去领导一项国防施工,她就带着我们搬到陕西,起初在渭南,直到八年后,父亲调回西安工作,全家才又再次团圆。

父亲常年在部队任职,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八年期间,他领导着七千多人的机械化施工队伍,掌控着上亿元的工程款,决定着一大批干部的任免。母亲每次写信和打电话都告诉父亲:决不能沾一分不干净的钱。每次父亲离任审计都是清清白白。

回到西安后,父亲又担任免责征地和营建工作。他在母亲的支持下,不沾公家一分钱便宜,反而常常省下自己的钱做招待费,使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非常感动。当时的市政府领导听说后,亲自上门表示敬意。

“我在部队服役期间,战友们总说我不像干部子弟。1976年抗震救灾,我荣立三等功。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部队首长曾考虑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决定让我在后方留守,我,像母亲当年一样,反复找首长,要求上前线。我大妹像母亲一样学习认真刻苦,勇于创新,经过个人努力,由一名下乡知青成长为石油化工方面的省级专家。我二妹和三妹都曾长期从事财会工作,被各自单位称之为从来不湿鞋的红管家。”王晓力说这话时,平静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如今,父亲已经先走了。他们守着平凡的母亲、不平凡的英雄。从她的烽火青春里,回味她说的话,更加深切地体悟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作者:陈雪萍 中共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