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年·记忆】腊八面

来源:渭南日报 2021-01-20 20:34

腊月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以年为主题的传统节日一个跟着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把年味烘托得一日浓似一日。五豆粥的香味还在唇齿间余留着,又到了腊八节。

天还未亮,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十里八乡的人家屋顶上就飘起了袅袅炊烟。案板上切菜剁臊子的声音,很快就打破了乡村黎明的静寂。一会儿,只听“吱”的一声,一股油炝辣椒面的味道顿时在满屋弥漫开来,紧接着一声“吱啦”,屋子里的呛味很快被豆腐臊子的浓香所代替,再接着,又是擀面杖碰在案板上的“咣当”声时歇时停……

很快,香喷喷的腊八面就做成了。

澄城人过腊八节不喝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据《澄城县志》记载:腊八节俗称“长工节”。民间以日出前吃细长的臊子面为习俗。过去财东人家一般都雇长工,到了腊月初八就算干满一年,一年的工钱也在初八之前结清。到初八这天,天不亮主家就要把饭吃毕,送长工回家。不等天亮,讲究的是“腊八不见红,来年不受穷”。至于给长工吃的送别饭,就是细长的面条,寓意情深意长。因此,在澄城腊八面也叫“散场面”,尽管这样叫显得有些凄凉,但是从吃细长面的寓意,可见过去的财东家也不是书本和电影里讲的那样对长工刻薄狠毒,相反倒是蛮有人情味的。

过去,没有压面机,更没有商场里卖的各种机制的面条,腊八面都是手擀的。考验的是家庭主妇擀面的手艺,面不但要揉得软硬适度,而且要擀得薄、劲、光。最关键的是劙[lí]面的功夫,关中一些地方劙面是把擀面杖轻放在擀好的面片上,从一边开始,刀贴着擀杖来回劙,刀走擀面杖退,擀面杖退的快慢决定面条的宽窄。其中的手劲儿,全凭个人掌握。拿捏得好,劙出的面条才会宽窄均匀。至于臊子一般都是红白萝卜、豆腐、白菜,葱头之类,条件好的加点鸡蛋和肉,一律切丁。炒的时候,油热了先炝一点辣面儿,再倒入菜丁和调料,大火翻炒,炒出的臊子色香味俱全。捞一碗面,浇上臊子,再加点油泼辣子,挑一筷子腊八面,光劲滑润,油汤淅沥,香味浓郁。

澄城人讲究“腊八面,鸡狗都尝遍”。平常做饭都是按家里人头定量的,做腊八面时一般都多做些,一顿甚至一天都吃不完,表示“年年有余”。不但如此,人们还把腊八面给家里养的鸡呀狗呀等家禽家畜也吃一些,认为这些家禽家畜吃了腊八面,就会四季平安。想必这与过去生活不宽裕有关,那时家里养的畜禽就是家里日常花销的主要来源,畜禽平安了日子就好过了。

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但是,腊八吃面的习俗一直延续着。和所有的节日一样,吃什么,怎么吃,都是其次,核心的是:节,是一种念想,一种回归,一种传承。

(作者:渭南市作协会员 王政)

腊八面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