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兵马俑坑中的御手俑

来源:陕西学习平台 2021-01-19 07:59

秦兵马俑坑中预计可出土140多辆木质战车遗迹,每辆车后的陶俑中都有一尊作赶车姿势的御手俑。御手俑头戴长冠,身穿铠甲,双臂前伸,双手半握,身体微向前倾,目光平视,神情专注。他们的年龄均为青壮年,身高多在1.8米左右。秦代工匠用高度写实的手法,将御手俑忠于职守的形象和认真专注的神态,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观赏者感知到,似乎只需一声号令,整装待发的御手便会驾御着战车冲入战场。

秦人善长养马,也熟悉御车,出了很多著名的御手。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的祖先费昌曾经作为商汤的御手,参加了商人部落击败夏桀[jié]的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战;秦人的另一个祖先造父是周穆王的御手,因善于驾车,得到了周穆王的赏识。到了周孝王时期,秦人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得到周孝王封赏,才正式立号为秦。

从商周到春秋,车战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战争的主要形式。战国和秦王朝时期,由于步兵装备的提升和骑兵的兴起,形成了以步兵为主体、车兵为辅翼、骑兵为机动的新的战争方式。步兵虽然已是战争的核心,但车战仍是战争中的重要力量。作为战车的驾御者,御手的地位一直十分重要。秦俑坑中出土的御手俑则是当时驾御战车御手的真实呈现。御手均采用立姿御车,它们双腿微微分开,以便保持身体平衡。立姿的优势在于视野开阔,行动灵便,方便控马,人马和谐。根据秦俑坑的阵型和车上人员组成及车上装备分析,战车可分为指挥战车、突击战车、一般士兵所乘的战车等种类,车上的御手俑也因战车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车上人员所处位置上看,指挥车上的御手俑多数站在车的中间,少数站在车的左侧;而突击战车上的御手俑全都站在中间。从服装和铠甲看,指挥车上的御手俑身穿背心式铠甲,防护较为简单;而突击战车上的御手俑防护装备十分精良,颈部围有盆领(也就是颈甲),臂部的甲衣长至手腕处,手上还有护手甲,能够最大强度地保障御手的安全。这种将上身全面覆盖的甲衣类型,是考古史上从未见到过的铠甲形制,为研究中国古代铠甲编缀和防护性能提供了珍贵资料。

秦代马车为单辕车,由四匹马驾挽,驾御马车调控四马绝非易事,御手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在掌握熟练的驾御技术后,才有资格驾御马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律杂抄·除吏律》规定:“驾邹[zōu]除四岁,不能驾御,赀[zī]教者一盾;免,赏(偿)四岁繇[yáo](徭)戍。”大意是:御手要经过四年的训练,过了四年仍不能驾车,罚负责教练的人一面盾牌;御手本人免职,并补服四年内应服的徭戍。《秦律》的律条,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秦代对御手驾御技术的严格要求。

突击战车上的御手俑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