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三秦文学】“骊山晚照”印象

来源:西安晚报 2020-07-13 13:23

黄昏下的骊山

说起骊山,人们常常会想起“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我生于临潼、长于临潼,曾多次目睹这幅壮丽奇景,它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我第一次目睹“骊山晚照”是在10岁那年。记得那是暑期的一个下午,我跟父亲在地里干农活,忽然刮起了大风,接着,乌云就像从染缸里拉出来的黑布,迅捷地铺满了天空。没过多久,电闪雷鸣、尘土飞扬,一场暴雨在即。我和父亲快速来到地头一间井房避雨,此时,这里已聚集了不少躲雨的人。我刚挤进去,大雨便倾盆而下,雨点狠狠地砸向地面,溅起浓浓的水雾。夏天的雨说来便来,但去得也快。约莫20分钟过后,一轮红日冲破了西边的云层,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云蒸霞蔚,绚丽迷人。父亲抬手指向远处说:“快看,‘骊山晚照’!”随着他的一声提醒,大家几乎同时朝着骊山的方向看去。暴雨过后的骊山清晰可见,山上的青松翠柏郁郁葱葱,宛如锦绣,又似一匹腾空而起的青色骏马。夕阳西下,万道霞光涂抹在苍山秀岭间,流光溢彩,妩媚动人。随着太阳渐渐落下,西边天际的云朵被映得通红,此刻骊山的颜色也由青慢慢变暗,它那美丽的外形高低起伏,犹如大海中奔腾翻滚的波浪。不多久,太阳又从云层底下露了出来,好像要使尽全身力气,将它一天中这最后一道光芒,毫无保留地给予美丽的骊山……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驻足在那里看了许久。

骊山盘山公路晚照

过了几年,我在县城上高中,骊山近在眼前。记得高二那年夏天,连续下了一个多礼拜的阴雨。放晴那天下午,我们正在上自习,忽然觉得外边的天亮堂起来,多日不见的太阳绽开了笑容。由于教室是在四楼,刚好面对骊山,朝着窗外望去,好一幅“骊山晚照”的奇景!落日的余晖给骊山重重地涂上一抹红霞,漫山皆红、层林尽染,妖娆动人的景象引得师生们纷纷移步楼道观看。看到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理老师便现场讲解了“骊山晚照”的成因。原来,从骊山西绣岭经第二峰(老母殿)到第三峰(老君殿)的断层北麓处为一转折,由此向西南呈阶梯状延伸渐成缓坡。每当夕阳西下,回光返照,复经折射,楼殿亭台,宛如一片琉璃建筑,晶莹剔透,色彩绚烂;崖壁幽谷,苍松翠柏,霞光之下十分壮观,仿佛被金光笼罩,各呈异彩,景色格外秀丽。

“骊山晚照”石碑

观看“骊山晚照”,有方位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要求。若是身处骊山东面便无法观看,北面也效果不佳;过远又无从远眺,太近则难以纵观。千百年来,人们通过总结得出:“骊山晚照”的最佳观赏位置在灞桥一带。夏末是观赏“骊山晚照”的最佳时节,尤其是午后暴雨初晴,瓦蓝的天、厚重的云、潮湿的山,夕阳缓缓地往下挪动着脚步,犹如摄影师在慢慢调节着焦距和镜头。当落日的余晖洒向这里的云雾时,红光一片,四周泛起了七彩光环,在天幕衬托下,与晚霞相映生辉,岭谷相间,斗折蜿蜒。若此时置身于骊山,则如入蓬莱仙境,妙不可言。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在观赏了“骊山晚照”的动人景色后,也曾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正如宋人朱光庭诗云:“骊山秀色古今同,尽入诗人感慨中。”明代诗人刘储秀曾写诗赞曰:“由来骊山多奇峰,一望岚光翠且重。复此斜阳相映处,红云朵朵照芙蓉。”清代名士朱集义盛赞“骊山晚照”:“幽王遗没旧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清代诗人杨鼎明在观赏了“骊山晚照”后,不禁由衷地感叹道:“丹枫掩映夕阳残,千壑万崖画亦难。此时骊山真面目,人生能得几回看!”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