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来了个城里的女干部!”2018年8月,这个消息成了绥德县田庄镇贺家庄村的老乡们口口相传的“头条新闻”。 老乡们口中“城里的女干部”正是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驻绥德县田庄镇贺家庄村第一书记苏琳。她多年来都在文化系统工作,别说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实际上她连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也没有。(图/秦怡 文/刘璞华)
所以“步量贺家庄村”便成为苏琳驻村后开展的第一项工作,与村干部加强沟通交流,逐户走访贫困户,和他们成为朋友,详细了解致贫原因。结合自己走访调研的情况,苏琳为贺家庄村确立了“文化扶志 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
这一工作思路源于绥德深厚的文化底蕴。由原省文化厅与榆林市、绥德县政府共同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也在苏琳驻村后不久开门迎客。占地12亩的基地集艺术创作、文化传习、教学培训、民俗体验、餐饮住宿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为苏琳“施展拳脚”搭建好了舞台。
在苏琳的积极奔走联系下,多家文化单位把培训班安排在了这里,为全新的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烘了人气。但苏琳明白,仅仅靠这些文化旅游系统内的培训班是不够的,所以她与运营方一直在探索深度挖掘绥德文化旅游资源的路径,打造以基地为依托,游、购、食、宿、娱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提升基地经营效益,同时也为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打造新的“引擎”。
在驻村一年的时间里,这些设想也通过苏琳和同事们的努力,逐步成为现实。基地在当地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村集体来说,基地每年拿出50万纳入村集体经济。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在基地找到了工作,在家门口过上了“领月薪”的生活。村民们提起苏书记,无不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
为了满足来贺家庄村培训游玩人群的需求,在苏琳的争取下,农产品加工中心项目和珍禽养殖基地项目在这里落地,并通过“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与“合作社+企业+贫困户”这运营模式,转化成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如今,贺家庄村的脱贫攻坚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而苏琳则在思考着,如何在未来进一步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的村民依托这里,整修村子里的闲置窑洞以发展民宿体验游。
除了脱贫攻坚之外,苏琳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凝聚人心。因为贺家庄村刚刚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来,行政建制上的合并并不意味着人心就真正走到一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苏琳发现贺家庄村最热闹的事情,就是重大节日里的秧歌表演,而组织文艺演出,又恰好是文化旅游干部的强项。所以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苏琳为贺家庄村组织了14台高水平的演出,在两村连演了6天,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了两村之间的距离。
除了组织演出之外,苏琳还积极争取资金、修缮了村里的文化广场和戏台,筹措到了村秧歌队的排演经费,以及100余件扭秧歌的装备。其中,还包括一套农村电影固定放映设备,让老乡们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电影。
这一年里,红红火火的大秧歌在贺家庄村热热闹闹地舞了起来,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两个村子的村民心走近了,也让团结和睦的新气象在贺家庄村逐步形成。
为了解决村里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苏琳向有关部门争取到“幸福院”专项资金。在“幸福院”,老人们每天花上10块钱就能吃饱两餐饭,同时这里还能午休、锻炼,许多独居的老人也能互相有个照应。而更令贺家庄村的老乡们高兴的是,在苏琳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里获批为绥德县美丽乡村扶贫示范点,项目资金450万将全部用于村庄的公共设施建设。
一年来,贺家庄村顺利实现“户退出、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为0.65%。点滴的变化汇聚成焕然一新的贺家庄村。但苏琳却说,“脱贫只是贺家庄村的第一步,积极落实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让贺家庄村迈开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步伐,是关系到全村人福祉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如今,贺家庄村的多处重点工程正在火热施工中,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贺家庄村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
一年的时光倏忽而过,“苏书记要走了”的新闻又在村里传开了,老乡们心有不舍,只要苏琳的身影出现在村里,她就会被热心的老乡叫住。“苏书记,你来我们家坐坐吧,我给你切西瓜。”“苏书记,我给你装好红枣小米你带回去吧。”“苏书记,你回去了会忘了我们吗?”而更多的人是拉着苏琳说“你可要常回来看看啊。”
而苏琳也在自己任期最后的时间里,尽可能多为贺家庄村的乡亲们做一些事情。多去看望几次贫困户马德章,替他们解决好心头吃水难的问题;帮因意外受伤住院的贺海军家的羊寻找出价合适的买家……这些村民们解决不了的难题,成了苏琳最记挂的事。最近更是经常忙到村里大多数人家灯都熄了,她才暂时放下手头工作回到住处。
这位“城里来的女干部”,还是每天怀揣着要带领贺家庄村人脱贫的初心出发,继续在贺家庄村的一个个圪梁梁上奔走。驻村一年后变黑变瘦的她,用实干与真情走进了贺家庄村人的心里,成为了老乡牵挂的“自己人”。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