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博物馆“复制”文物 | 他复制的兵马俑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
1974年,沉睡千年的兵马俑重见天日,纷至沓来的世界各地游客,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当地人们的命运。比如如今制作兵马俑仿制品已经小有名气的马石凹,在30多年前还因为太穷而不得不辍学在家。正是因为来兵马俑旅游参观的游客有着数量巨大的旅游纪念品需求,让有着美术功底的马石凹成为当时以生产各类兵马俑仿制品为生的作坊主们争夺的“香饽饽”。(图/贺桐 文/敬泽昊)
临潼的兵马俑复仿制品生产长期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只要开个磨具箍个窑,就能开张制作“兵马俑”,这就使得市场上的“兵马俑”普遍粗制滥造,也被媒体和公众诟病了多年。
和很多同行比起来,马石凹是一个爱琢磨的人,他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兵马俑的尺寸比例,去刻画俑上的每一处细节,去实验各种做旧的方法以便让复制的“兵马俑”更像是真的一样。
套用时下流行的术语,这种“匠人精神”让马石凹逐渐脱颖而出,成为这个行业的“头部人物”。
在他的手机里,存了不少文博专家来工厂参观指导和复制品入藏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的照片,这些影像资料便成了马石凹推销自己产品最佳的“广告”。
那么马石凹复制的“兵马俑”能有多细致?打眼一看,马石凹复制的“兵马俑”大小适中,俑身上铠甲、褶皱等细节,全部表现出来。仔细看细节,胡须和头发这两个细微之处,被完美制作了出来,甚至特别容易被忽视的鞋底,密集排列的颗粒状装饰,也被他精雕细刻了出来。
另外,所有马石凹复制的兵马俑,丝毫看不出“新”的痕迹,用他的说法,每一件兵马俑都要经历上色——腐蚀——再上色——再腐蚀的过程,为的就是让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千年时光的“沉淀”,看起来旧一些。
在马石凹的厂子里,除了“兵马俑”,还能看到不少百戏俑坑出土陶俑的复制品。这个“俑坑”是为了展现秦代宫廷娱乐场景,很多陶俑都是赤裸着上身。因为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肌肉感与线条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把控能力,更是考验马石凹的手艺。
“所以开模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虽然俑的大小高低等信息都已经掌握了,但要把这些数据如实地转化到俑上,更多的还是需要经验和感觉。”马石凹说。
“烧制的过程也很关键。”马石凹说,“秦人烧制兵马俑基本上是在用炭。但这几年治污降霾力度大,很多同行都是因为烧窑污染环境而不得不关张。”
这样的压力,也推动着马石凹去研究如何用天然气,烧制出如同以前一样逼真的“兵马俑”。
最近马石凹正在为一家文创公司烧制一批“兵马俑”,因为当下兴起的文博热,让他意识到了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毕竟复制兵马俑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
游客对于旅游纪念品的选择已经越来越多元化了,简单地复制慢慢的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了。马石凹希望通过和专业的文创公司合作,顺应当下的市场需要,完成转型升级。
“以前靠技艺,未来就要靠创意,我希望自己的‘兵马俑’不仅能够被当作复制品被文博单位收藏,还能被当成文创产品进入千家万户。”马石凹说。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90后女骑手:生活让我“变成风一样的女子”

一位基层河长的故事:咱这太平河里又有活物了

告别英雄

石泉农家杀9头年猪8头被抢购 农家猪肉一斤只卖14元

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