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宝塔山,潺潺延河水,哺育了50万老区人民的同时,也历练了这样一群铁骨铮铮的人民卫士。他们就是成立于1973年的延安市宝塔区消防中队,主要担负延安市主城区延河以南区域的灭火救援、执勤安保、社会救助等任务。建队46年来,中队在延安精神的沐浴下,与革命圣地的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全队官兵自觉弘扬延安精神,忠诚履行职责使命,苦练精兵、心系群众,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被老区人民亲切称赞为“红军传人、人民卫士”。(图/魏永贤 文/赵雪)
2013年以来,中队共接警出动2291次,抢救被困人员729人,抢救财产价值逾3.5亿元。30余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三秦楷模”等荣誉称号。今年1月份,陕西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向“三秦楷模”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延安市宝塔区消防中队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各行各业向他们学习。借此机会,西部网记者走进延安市宝塔区消防中队,了解这群圣地消防战士的生活训练日常。
在当兵之前,延安对于张青坡(右二)来说,仅仅一个概念上的“革命老区” 、“红色圣地”。“到了这里之后,你发现延安精神是一种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存在,每个人都在践行着延安精神的使命。” 张青坡说,“对于中队每一位消防员来说,延安精神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集体意识。
来自河南洛阳的张青坡如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曾经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然而高考结束后,接到大学通知书的他由于家里负担过重,毅然放弃了上学机会,瞒着父亲偷偷报名参了军,就这样成了一名光荣的消防员。到了中队之后,他没有因为繁重的训练和出勤任务耽误学习,反而更加努力,于是考上了南京消防士官学校,2014年6月毕业归队后便担任了张思德服务班班长。
进入张思德服务班以后,张青坡一边学习前任班长的工作经验,一边自己捉摸工作方法。他和队员充分利用出警和训练之余的闲暇时间,到八一敬老院慰问老红军、到辖区儿童福利院看望儿童、到景区宣讲防火知识……张青坡同其他基层的同志一样,面临各项艰巨的任务挑战,依旧无怨无悔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中。
“延安这边天气干燥,景区游人又多,隐藏着很多安全隐患。”张青坡说,游客随手丢弃的纸屑、矿泉水空瓶等东西在太阳照射下最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只要有空,他都会和服务班的队员到各个景区去宣讲防火知识,消除隐患。
2017年12月4日晚上23点30分,宝塔中队接到119指挥中心调度称,位于甘泉县崂山乡揪沿山山上一人坠入悬崖,情况万分紧急,需要中队立即前往增援。接到报警后,宝塔中队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增援。救援队在途经揪沿山一岔路口时,山路崎岖消防车无法通行,只能改乘公安部门行政车辆。为了增强救援队伍力量,作为驾驶员的张青坡主动请缨加入到救援队伍当中。
张青坡回忆,当时由于环境复杂,救援难度大。找到坠崖者后,发现他已经不能动,只能用担架绳索固定伤员,然后将他从深坑东侧进行转移。“救援持续了4个多小时,在快要结束的时候,眼看就剩二三十米的距离了,但是那个近乎直立的坡度根本无法站立,所有人的体力消耗也已经达到了极限,当时但凡有一个人敢松一下手,伤者可能就会再次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张青坡说,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发出嘶吼,像是相互鼓励和打气。“那时候很想松开手歇一下,但是没有一个人松懈,你能感觉到,无论到了怎样的紧要关头,队员始终是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其实很多队员刚到中队的时候会难免失落,都以为只有扛枪才能保家卫国。总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才发现,当个消防战士也很有意义。”2007年,刚刚18岁的杨国军应征入伍,一开始他也并不知道自己将会被分到延安消防支队,刚到队上那段时间有些明显的不适应这样的训练日常。“原来以为,军人是很威武神圣的,结果到了队上之后,连枪也摸不到。”
“第一次跟着出警的时候很激动,老想冲进火场去,但是当兵有一条就是必须服从命令”,杨国军说,一开始,他觉得管理过于严格限制了自己的发挥,经过多次救援之后,他才慢慢领会到,面对灾情,意识上一定要求自己保持冷静。特别是在指导救援的时候,如果失去理智会导致救援出差错,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在出警的时候,每个人做什么分工是很明确的,如果一个人不配合很可能导致前方战友处于危险之中。”
随着当消防员的时间增长,杨国军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份职业,加上已经习惯了部队的群居生活,他越发不想离开。于是,杨国军决定考学,希望通过学历的提升,增长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能够有更多的机会留在消防队。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2016年,从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消防支队,随后由于表现突出,被调到宝塔支队当担副队长一职。
在参加的大小千余次灭火救援工作中,杨国军始终战斗在灭火救援最前线,用过硬的素质和果断的作风一次次使得灾情化险为安,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功。凭借着一次次优异的表现,他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在宝塔消防中队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团队里, 34岁的卢超(左)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兵了。16年来,他在陪伴中队成长的过程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战友,又迎来一波又一波新兵,他将前一届老班长对自己教过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战友。卢超忆起自己刚当兵时的情景,感慨地说道,“如果当年没有老班长的带领,我也很难坚持走到现在。”卢超说,延安这个地区本来就属于艰难寒苦之地,加上当年队上条件比较差,大多数新兵熬过前两年之后,几乎就退伍走了,但是他却坚持留了下来。
“近几年,队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装备更新变化极大。”但是卢超说,刚来的时候,开的是只能装3.5吨水的罐车,严重影响救火进度,现在已经有了25吨水的战斗车,而且还配备了压缩空气泡沫车,灭火效能大幅度提高,群众损失也减少。“对比过去,现在的条件好了不只一点点,我们那会儿刚来的新兵,甚至连手套都没有。”卢超说,延安的冬天本来就很冷,记得有一次出警,他负责供水,因为没有手套,抱住水管的双手冻得瑟瑟发抖,老班长见状就把自己的手套摘给他戴。“最后救火结束之后,我发现班长的手已经跟水管冻到一起了。”卢超说,正是前一任班长以身作则的这种精神感触了自己,所以自己只要能干,会一直在这个中队坚持下去。
作为中队里面为数不多的已婚者,卢超也得到了很多“优待”和照顾。“一般队员每年只有30天的假期,但是我们结了婚的会多给15天的假期;除了领导外,工作日队员们基本上不能使用手机,但是为了方便与家人联络,卢超每晚在睡前可以用1小时的手机。“我一般会在这个时候抽空跟孩子开下视频。”卢超说,虽然儿子已经4岁了,但每年他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从来不过45天。一开始,妻子对他还是多有抱怨,后来慢慢了解之后,对他也就多了理解。“她也希望我多些时间陪陪孩子,帮她分担家庭责任,但是这份职业使命告诉我,只能舍小家顾大家。”
一次卢超休假回家,正好碰上孩子幼儿园搞亲子活动他就陪孩子去参加。一到班里,孩子就拉着他向同学和老师自豪地介绍,“这是我爸爸,他是一名消防员!”卢超说,自己从来没想到,在孩子心目中,父亲的职业是如此光荣和神圣,这更让他坚定,一定要做一名称职、优秀的消防队员,随时随地为人民冲锋陷阵,努力践行延安精神和一名消防员肩负的职业使命。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