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秦怡 实习生 王琛瑶) 紫阳清代北五省会馆位于距紫阳县城8公里的向阳镇任河与汉江交汇处,馆内的壁画是陕西境内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会馆壁画。上世纪50年代,北五省会馆曾被作为粮仓,粮管人员为了防潮,在墙壁外50厘米处安装了夹层木板,才使得这些珍贵的壁画免于被毁。2007年,一场大雨导致会馆屋顶漏雨,墙壁外的木板脱落,紫阳县文物管理人员在查看灾情时,发现正殿左下侧有壁画呈现。近年来,在陕西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努力下,这些让世人惊叹的壁画终被唤醒。
近日,北五省会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由陕西省文物局、省台办主办,省文物交流协会与台湾大雁人文协会承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协办的“台湾文物修复鉴定从业人员实习创业就业研习营”一行来到了位于紫阳县城的北五省会馆,就壁画颜料层加固、环境监测、保护修复措施等工作,与陕西的文物修复专家们进行了专业的交流。
瓦房店位于紫阳县城西6.5公里处,有任河、渚河、汉江在此交汇,清代中后期这里成为汉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川、楚、陕、豫、赣、晋各商,列肆于此,懋迁有无。”于是,各地客商共同出资,在此兴建会馆庙宇。
北五省会馆始建于清乾隆末年,是清代陕南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遗迹见证。1952年,北五省会馆被改作瓦房店粮站,1982年被公布为紫阳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群原有武昌会馆、山陕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黄州会馆、川主会馆等组成。20世纪80年代,因修建安康水电站,武昌会馆、湖南会馆、黄州会馆被毁。江西会馆、川主会馆内部破败。
北五省会馆(当时叫做“老爷馆”、“山陕会馆”)因上世纪50年代改做粮站,用木板对墙壁进行简易隔断,约300平方米的壁画就因此虽几经波折,但最终免于毁坏。
北五省会馆也是目前陕南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古建筑之一,其石刻、木雕蕴涵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特别是至今保存完整约300平方米的清代罕见建筑壁画,为道光至同治年间作品。
会馆内壁画敷彩描金,有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图和山水等内容。主要以工笔手法绘制而成,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对研究商贸会馆史、建筑史、美术绘画史、民俗文化史,以及研究清代的寺庙文化、民间工艺美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2011年起,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经过多次沟通交流,实施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修复的工作计划。
来自台湾的文物修复鉴定从业人员童宜平(左二)与紫阳北五省会馆彩画保护修复项目负责人马琳燕(右)就保护环境监测等问题进行现场交流。“我们做壁画修复工作,是研究和施工实践相结合,所有的保护措施、 保护步骤以及保护材料,都要在先期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进入实践。我门曾连续用三年时间,对管内壁画表面的温湿度等数据做了监控,”马琳燕向台湾同行介绍道。“陕西的文物修复体系非常完整,每一个环节都是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陕西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修复方面的成绩也非常让人赞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的精神让人印象深刻。”童宜平说。
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多位我省知名文物修复领域专家随行,被誉为“大国工匠”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马宇(中)了解到紫阳北五省会馆彩画保护修复的方法和成果后赞叹,“西北五省会馆的壁画修复的整体性、统一性非常好,色彩、线条都非常协调,做到这一点很难。”这一点也得到了在场的台湾同行们的认可,现场交流气氛浓厚而热烈。
来自台湾的文物修复鉴定从业人员邓翔正在认真观摩北五省会馆内的壁画。对于台湾从业者来说,此次来陕西进行专业交流是不可多得的深度学习机会,因此每位前来交流学习的台湾从业者在参观交流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细致。“陕西得天独厚的文物遗存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纽带。在世界文物保护领域,陕西的文保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团队。我们邀请台湾同行来最值得看的文物保护现场,和我们最顶级的专家共同分享经验和做法,互相进行深入的交流,就是为了促进两岸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发展,携手保护属于全人类的中华文化遗产。“陕西省文物交流协会会长助理刘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