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通讯员 韩艳艳)今年51岁的郝三棉是神木市中鸡镇纳林采当村出了名的养蜂高手,2017年因老伴生病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在政府的帮扶政策下,重拾老本行,干起了养蜂的“甜蜜”事业。
两年前,郝三棉接受帮扶,立志脱贫。2018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帮扶下,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主动发展养蜂小产业,购买了40余只蜂箱,迈开了发展的第一步。不仅他自己养蜂脱贫,还带动村里其他村民发展养蜂产业,用勤劳双手酿造甜蜜生活。一年后,郝三棉“履约”脱贫,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成为村民效仿的脱贫“样本”。
走进郝三棉的养蜂场,一眼就能看到数不清的蜜蜂轻飞曼舞,随处可以听到蜜蜂“嗡嗡嗡”的声响,40余只蜂箱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一群群蜜蜂飞进飞出,酿着芬香的蜜。对于郝三棉来说,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忙碌地穿梭于蜂箱间,查看蜜蜂活动情况、割蜜。他说:“养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饱含着酸甜苦辣,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但与蜜蜂为伴的日子却充满了无限乐趣,累并快乐着。”说话间,郝三棉已经熟练地把一片片封满蜜糖的蜂巢放到设备上,看着摇出的一缕缕蜂蜜,他脸上洋溢着喜悦与幸福。
说到蜜蜂,郝三棉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他说:“我的这些蜜蜂认知度好,很机灵,它们每天飞出去采蜜,到时间后就会自己飞回来,自己能找见‘回家’的路,这让我很放心,这些小蜜蜂可真是活精灵啊!”
凭借着曾经的养蜂技术,郝三棉摸索出了一套新技术与自己的“土技术”相结合的养蜂抗病“法宝”:“预防工作要做到位,蜜蜂少生病,所产的蜂蜜才能营养价值高。”郝三棉一边摇蜜一边高兴地说:“别小看这小小的蜜蜂,它可浑身都是宝,帮我挣了不少钱,脱贫致富可全靠它呢。”如今,搭上了纳林采当村乡村旅游发展的“顺风车”,郝三棉的蜂蜜也“蜂”收在望,卖上了好价钱。除蜂蜜外,所产的花粉、蜂胶、蜂王浆等也很受市场欢迎。他高兴地说:“有时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上千元,我和老伴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谈到对以后生活的规划,郝三棉说:“我打算明年继续扩大规模,争取达到50余只蜂箱,只要踏踏实实地干,日子终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