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志|白河“女儿寨”山脚下的他们:努力的样子真美!

<
西部网讯(通讯员 赵久刚)在安康白河一个小村落,山大沟深,林木茂密,因一座奇峰险峻的“女儿寨”而远近闻名,它就是位于双丰镇的阎家村。这里生活着这样的一些人,他们身虽有残疾,但仍坚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改变贫困的生活。
汪曾奎是村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年60岁,全家6口人。他媳妇有残疾,儿子、女儿常年外出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两委和帮扶干部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帮他谋划发展的路子。汪曾奎说以前想过发展养殖蜂蜜产业,可是家里实在困难,这个念头就放下了。村两委和工作队得知后就大力鼓励他:“现在国家政策好,产业扶持力度大,不但有启动资金、贴息贷款,还可以免费提供技术培训。”随后,驻村工作队主动帮他筹措了2万元的产业启动资金,联系了发展蜂蜜产业。为了节约成本,他连蜂箱都是自己做的。他说,虽然政府会给予帮助,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努力,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他养殖的土蜂蜜或在房屋后边,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山壁岩石,或在荒山野岭中……如今,他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养蜂户。除此以外,家里还养蚕12张、养殖2头猪、17只鸡、种植茶园10亩、中药材1亩。终于,他们一家告别了以前的贫困生活。
在阎家三组的公路边上,人们经常会看见一位五十多岁头顶草帽的老汉在喂猪和羊,他是村里建档立卡五保户之一——李自寿。几年前他的手患严重残疾,但他并没有在命运面前低下头,仍然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去摆脱贫困。如今,他种植玉米杂粮4亩,魔芋1.5亩,养羊8头,养猪2头,家里还盖上了新房子。“感谢党委政府关心,感谢帮扶干部,还有给予我帮助的人们,我愿意脱贫。”李自寿诉说着内心脱贫的愿望。
谭从明是一位八零后,自幼患有先天性语言智障残疾,又因家境贫困而不得不放弃学业。他外出打零工谋生数年,后又因父母因病逝而不得不返乡回家创业,生活十分困苦。谭从明是村里住得最偏僻的一户,2016年,被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谭从明学习了电脑、手机方面的科技知识和养鸡养殖技术,他学得样样精通。2017年,谭从明东拼西凑建起了一个养鸡场,还安装了摄像头。通过两年的努力,养殖场现已存栏猪2头、鸡100多只、养蜂蜜10箱。种植玉米5亩、五味子2亩。他给大家用手比划,虽然政府会给予他帮助,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努力,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阮国庆是闫家村一组人,今年45岁,家中两口人,被村上纳入低保贫困户。他先天性肢体残疾,但是他从不气馁,也不放弃自己,摸索养牛、养猪、养鸡的技术,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也没有向政府伸手要过一分钱救济,更没有叫过一声苦。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阮国庆家被群众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子里很多贫困家庭存在等靠要思想,但他不同,自力更生,现在养牛4头、养猪2头、养鸡20只、新发展茶园13.4亩,玉米杂粮10亩。他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他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我这样45岁的残疾人都能奔小康,只要肯吃苦、想发展,紧紧依靠政策和扶持的同时更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90后女骑手:生活让我“变成风一样的女子”

一位基层河长的故事:咱这太平河里又有活物了

告别英雄

石泉农家杀9头年猪8头被抢购 农家猪肉一斤只卖14元

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