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魏永贤)安康旬阳县,55岁的刘贵棠说这辈子离不开汉江了,小时候在汉江摸过鱼,20出头的时候在汉江做过船工,51岁时用自己30多年收藏的3000余件汉江航运文物、拍摄的30000余张照片,建了一个汉江航运博物馆。图为刘贵棠在旬阳蜀河拍摄即将消失的渡口。
刘贵棠现在是旬阳县交通局的一名职工,30多年的时间,走遍了3000里汉江流域的78个市县,收集了3000余件航运文物,300余份资料,拍摄30000余张图片,撰写文章100余篇,向人们全面展示汉江流域祖先的智慧、文明结晶和历史文化,传承汉水文化。图为汉江航运博物馆里的各种木船。
刘贵棠拍摄的老船工成了汉江航运博物馆的珍贵资料,刘贵棠说:“80年代前,旬阳公路不发达,交通主要靠水运,我们驾驶的50吨货轮10多天就从旬阳到达武汉。到90年代初,江面上的轮船几乎绝迹。”
刘贵棠个人出资收藏航运实物,创建汉江航运博物馆的事迹,打动了很多人,也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界的支持下,2015年5月,位于旬阳老城,总面积1600平方米,展厅300平方米的汉江沿线第一家航运博物馆建成开馆,刘贵棠把自己用30多年时间收藏的航运实物及历史资料,全部贡献给博物馆。
汉江航运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刘贵棠任馆长,他可以不再跑汉江,舒舒服服地呆在他的汉江航运博物馆里,享受成功后的生活。但刘贵棠停不下脚步,依然在跑汉江,他愿意一直做汉水文化的践行者,过去是,现在是,以后也是。
旬阳蜀河境内的汉江兰滩渡口正在建桥,渡口轮渡很快就要消失,刘贵棠用相机记录着汉江的变迁。
在渡汽车的驳船船舱里,刘贵棠记录船工的工作和生活。刘贵棠水:“现在旬阳境内汉江上还有15个渡口,其中3个渡口可以轮渡汽车,但这些渡口即将成为历史。”
旬阳原来有造船厂,主要造木船,大的木船可以运30吨货,现在造船的工人都老了,刘贵棠去拜访一名退休造船工人,被老造船工人精心打造的木船模型吸引。
刘贵棠在旬阳高店铺码头和老船工交流。71岁的刘井安师傅说:“我的父亲是船工,父亲当年驾船下武汉,我们还保留着父亲在武汉长江大桥的留念照呢,我也做过船工,还拉过纤呢,以前我们这个渡口船多,货多,人多,可热闹了。”
刘贵棠在旬阳蜀河古镇采访老船工。
除了旬阳县城的汉江航运博物馆,刘贵棠还尝试在民间设立汉江航运文化工作站及汉江环境保护志愿者工作站,让更多的人来关心汉水文化,保护汉江。